毛主席前半生的革命之旅
当毛主席下决心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踏上求学之路时,摇摇欲坠的旧中国开始散发出生机。
此后中国大地,到处有着毛主席求学、探索和反抗的身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时间很快来到了1921年8月。
嘉兴南湖,雨后尚弥散着淡薄的水汽,映着天青色的湖面上不时泛起涟漪。
似露点,又似繁星。
古代文人,看到此景可能会吟诗作赋,但船上的人并没有选择在此时做一个诗人,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要尽快结束七月时被迫中断的会议,去讨论些关于中国未来的大构想。
当年,28岁的毛主席在游船上与十二个战友立下宏愿:砸碎人吃人的旧社会,建立一个平等的新世界,消灭剥削与压迫。
但旧势力与外敌勾结,仍然有着巨大的力量,船上的战友有异化变质成新的食利阶层,他们背叛革命,一下处在革命低谷。
敌人强大就要退缩吗?
那是懦弱和利己之人的做法。
迫于局势,伟人于秋收时节发动起义。
但敌人准备充分,毛主席为了保存力量,不得不暂避锋芒,向井冈山进发。
失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毛主席作为哲人王,他丝毫不气馁,站在更高纬度审视这场起义,从上到下去了解军官士兵,进行深刻地总结。三湾改编后,建立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经济、政治和军事三管齐下,逐渐恢复士气,出现了新形式的军队,为组织成功续命。
帝国众多,军阀派系林立,他们在内斗之余也不忘对伟人发动“围剿”。强敌一次又一次地来,伟人的革命决心从不动摇,一次次反“围剿”击败了来犯之敌,成功保卫了革命政权。
城市的,留洋的,有人开始看不起伟人,说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由于敌人强大,他们最终还是被迫跑到伟人的山沟沟地方去。可伟人开始被空降而来的洋领导和急于求成的队友排挤,他们想要速胜,看不起运动战和游击战,要两个拳头打人,要四面出击,被伟人领导的前四次反击遮蔽了双眼,以为胜利轻而易举。
伟人被排挤出管理层,没几个人理会他。
自己的事小,国家的事大,伟人知道他们这做法是冒进的,所以还在努力奔走。
可没人听他的诉说,没人使用他的策略。
结局是悲惨的,伟人一手一脚建立起来的根据地毁灭殆尽,仅存的士兵和将领在面临生死存亡时,不得不让你出山。
伟人临危受命,不计前嫌,继续战斗。
“四渡赤水”把敌人耍的团团转,跳出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圈,避免了灭顶之灾。
该何去何从?
毛主席做出了英明的决断:西行北上。
开始长征之旅。
途中遇到了友军,但不料友军首领态度倨傲,准备发兵夺权,迫于无奈,伟人决定连夜走了,避免没有意义的内耗。
长征最后创造了人类战争史的奇迹。
用毛主席的话讲就是:“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长征结束,军阀们的内战也结束了,敌人领袖派嫡系精锐收紧了对伟人的包围圈,
决战之际,还专程前来督战。
毛主席并没有惊慌失措,再次和他一生的亲密战友紧急筹划,在诸多游说下,最后敌军前锋倒戈,敌人的领袖老蒋被兵谏。
面对日军步步紧逼,放下个人仇恨,老蒋也不得不答应停止内战,共同抵抗异族。
八年抗战,果真按照毛主席所写的《论持久战》这“剧本”走,日本不得不投降。
没了民族矛盾,老蒋又兵强马壮,他觉得“优势在我”,以和平的名义,对伟人发起了一场鸿门宴。毛主席为了拆穿谎言,争取主动权,他义无反顾,从容赴会。
很快,老蒋单方撕毁了协议。
战争一触即发。
苏联和美帝两大国,都策划着“划江而治”,一些文人也来劝说,但毛主席一眼看穿这包藏祸心的分裂谋划,于是提出“打过长江去”,选择“不可沽名学霸王”。
总统府的旗子被撤了下来。
进京赶考,告诫战友不要学李自成。
恢宏古老的北方城墙前,升起五星红旗。
中华民族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主席在这个革命过程中,以天下大同为己任,追求光明,维护正义,救国救民。
不以门户私计为目标,不穷奢极欲,不向弱者挥刀,而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了中华民族从低谷中焕发新生,毛主席没有和一切旧势力妥协,没有屈一切外部势力,也没有出卖过底层人民的利益,甚至在打天下过程中从不用暗杀,掠夺,背信,欺诈这些见不得人的手段,堂堂正正,光明正大使用阳谋胜利了,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