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京沪杭战役”的卓越指挥不能被虚无
——“渡江战役总前委”的作用不能刻意夸大
背景:1949年4月20日,当南京国民党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我军立即发起渡江战役。二野65万部队、三野35万部队(含中原军区8万部队),另有四野先遣兵团12万人参战。
整个战役分两大阶段:一是百万雄师过大江,二、三野战军组成3个突击集团,一举攻破70万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长江防线;二是攻占南京、上海、杭州及等地。
整个战役也称“京沪杭战役”,共歼敌43万余人,解放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谨以此文献给“百万雄师过大江”76周年。
“京沪杭战役”在中国革命史和我军军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但在军史研究和文学、影视作品的表现中,对渡江战役总前委表现较多,甚至不乏牵强附会的言过其实,而对粟裕将军在淮海战役的杰出表现,不知有意无意,却几乎忽略不计,而粟裕将军却是“京沪杭战役”的核心军事指挥者。
一、粟裕是《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的核心制定者
战役计划是战役行动的蓝图。唯有了解清楚战略、战役、战术之间的概念和区别及相互作用,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战役、战术,才能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和落实并最终实现目标。
1.粟裕对渡江作战最有话语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粟裕最早全面进行了调研与侦查敌情,做到知己知彼全局在胸。
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命令粟裕率领3个纵队渡江,后经粟裕建议并经中央军委批准,华野暂不渡江南进,这才有了“淮海战役”。虽“暂不渡江南进”,但粟裕早在1948年初,就指挥华东野战军开始了渡江南进的作战准备。
他组建了渡江先遣纵队,先后派出几百名干部到沿江地区开展工作,一个加强营和200余名干部到皖南。
他请东北解放区代为购置了一批改装木船为汽船的引擎,并调查船只分布情况及筹备船只。
济南战役结束当天,粟裕就指令渡江先遣纵队南进到淮河以南、长江北岸,后又派几个加强营到皖中、苏中地区,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配合下,广泛发动群众,进行调查研究,侦察沿江敌情。
他特别注意派部队勘察沿江地形,对长江渡口、水文以及相连的河湖港汊,都进行了详细勘测并绘制成图。
粟裕在红军时期、新四军时期,就长期战斗在江南,并“三过长江”。加之,做了大量渡江准备工作,这对于制订正确的渡江作战方案非常重要。也可以说,粟裕对发动渡江战役计划的制定最有发言权
2.粟裕拟制出《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在各种词条及影视剧中,都说1949年3月31日邓小平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至少,这不符合实际。若3月31日才制定出《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4月20日发动渡江作战,根本不可能在20天内调动部署百万大军,而粟裕才是《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的主要制定者,也是最早拟制者。
1948年12月16日晚,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于离开位于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集小李家的中野司令部,前往安徽省萧县蔡洼村的华野司令部与粟裕会合。12月17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召开了唯一一次“蔡洼会议”,讨论的却是渡江战役!与其说,这是淮海战役总前委召开的唯一一次会议,不如说,这是渡江战役总前委的第一次预备会议,会议决定:由粟裕和张震负责起草渡江战役作战计划。
1949年2月9日,淮海战役总前委与中原局、华东局在商丘召开联席会议,具体讨论了粟裕和张震草拟的渡江战役作战计划,会议明确了渡江战役的作战时间、兵力部署、加强军队教育及后勤准备等问题,并大致划分了各兵团渡江地段和作战任务。
会后,淮海战役总前委向中央军委上报《关于渡江作战方案和准备工作意见的报告》。2月11日,在商丘张菜园村淮海战役总前委改为渡江战役总前委。
3月26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在蚌埠孙家圩子召开扩大会议,深入研讨此次战役的作战方针、战术原则、兵力部署、战役展开、策应配合、后勤保障等重大问题。
中央军委于3月29日电示总前委尽快将拟定的渡江作战方案上报,这才有了31日上报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由此可见,《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的形成有个酝酿、讨论、修改、完善的过程。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最早由粟裕和张震草拟,并在“商丘会议”基本形成,这是不争的事实。
3.陈粟最早下达渡江战役预备令。2月9日,“商丘会议”结束后,2月18日,粟裕在徐州贾汪主持召开三野前委扩大会议,进一步部署渡江作战准备。
19日,粟裕主持召开三野军以上干部的作战会议,粟裕重点谈的是渡江后,如何歼敌的三种战役设想和应对,会议作了讨论,统一了作战思想。
20日,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震联名签发《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预备命令》(京字第1号),命令中部署了渡江后的东西对进,调整了20、23、24、25军的战斗序列,明确各部队的行动部署。
陈毅参加了三野前委扩大会议和作战会议,并在预备命令上署名后,即返回总前委,仍由粟裕为三野代司令与代政委。粟裕率领三野指挥机关按原计划东移苏中泰州地区,统一指挥三野全部渡江作战。
这里有3点要强调:其一、三野的渡江战役预备令下达最早;其二、若无统一的渡江作战计划,三野如何能轻率部署65万部队;其三、粟裕是实际指挥三野渡江作战的最高首长。
4.粟裕不同意“以打促和”计划。1949年3月上旬,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中央候补委员粟裕因病缺席。毛主席后派饶漱石、谭震林等人前往慰问,更是征求粟裕对为配合国共会谈,中央提出“以打促和”渡江作战计划的意见。粟裕明确表示:不同意。理由有二: 如果进行炮击后无法立刻渡江作战,那汤恩伯会有时间做出部署; 除此之外,埋伏于江南国民党中的内线部队,也会遭到致命打击,为渡江作战增加困难。 粟裕的意见很快上报给毛主席,毛主席很快采纳了粟裕的意见。
这种完全不同意中央“以打促和”的渡江作战计划,同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命令粟裕率领3个纵队渡江,粟裕斗胆直陈所不同的,这次是毛主席亲自派人去粟裕病榻前征求意见。这在我军军史中,更是渡江作战的战役制定中,绝无仅有的美谈,也看出粟裕在渡江战役中的作用。
5、粟裕不同意更改渡江作战时间。4月10日,为配合国共和平谈判的协议签订,毛主席拟推迟半个月,再进行渡江作战。就此,毛主席特别征求粟裕的意见。请看清楚,这是特别征求粟裕的意见!
粟裕则直陈:如推迟半个月会遇上雨季,江水大幅度上涨,江阴下游无法渡江,其他不稳定因素也有很多,毛主席十分重视粟裕的意见,将渡江时间确定下来。
随后,粟裕又致电军委:“依谈判情况,我军必须决定推迟一星期渡江,即由十五日渡江推迟至二十二日渡江,此点请即下达命令。”
4月12日,粟裕再次向军委和总前委建议:为渡江便利计,不要再推迟至22日以后,以20日前后为最好。
二、粟裕是“京沪杭战役”的核心军事指挥者
“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因战役的核心是攻占京沪杭。粟裕指挥三野担任最主要的正面攻击,他是攻占京沪杭的核心军事指挥者。
6.三大突击集团三野占两个。淮海战役中,华野歼灭国军第7兵团,华野与中野共同围歼了国军12兵团(缴获武器都给了中野),华野全歼杜聿明集团(第2兵团、第13兵团)。渡江战役中,三野(华野)同样领衔担纲。
在组成东、中、西3个渡江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战法,实施百万雄师过大江,三野就占两个突击集团。
东突击集团:以三野第8兵团指挥第20、第26、第34、第35军,第10兵团指挥第23、第28、第29、第31军和苏北军区3个独立旅,共35万人组成东突击集团。
中突击集团:以三野第7兵团指挥第21、第22、第24军,第9兵团指挥第25、第27、第30、第33军,共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
在百万雄师过大江中,三野参战65万部队、二野参战28万部队、中原军区参战8万部队(归二野指挥)。足见,三野渡江参战的兵力占到三分之二。
7.三野的正面作战任务最重。粟裕指挥的三野是京沪杭战役的主力部队,其任务“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尔后向南发展,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占领江苏、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
中突击集团在裕溪口(芜湖以北)至枞阳段渡江,成功后以一部兵力歼灭沿江守军,并监视芜湖守军;主力迅速东进,会同东突击集团完成对南京、上海、杭州地区国民党军的包围,尔后各个歼灭被围之敌。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为求得中、东两集团行动上的协调,迅速合围南京、镇江地区守军。
《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强调指出,“无论敌人采取何种处置,情况发生何种变化,中、东两路主力必须实行东西对进,力求迅速会合,达成割裂包围敌人之目的”,“此着实为全战役之关键”。
渡江战役核心不在过江,在于攻占南京、上海、杭州。粟裕指挥三野正面担当了整个攻占南京、上海、杭州的作战任务。实际也是三野的35军攻占南京,三野的21军攻占杭州,三野在上海地下党组织和上海人民的支持下攻占上海。
8.粟裕有权独立指挥三野行动。在一定意义上讲,粟裕就是“京沪杭战役”的实际指挥者!
一是“纲要”授权粟裕独立指挥三野。三野在战役准备阶段,很多时候都独立向中央军委报告。如,3月30日,粟裕以三野前委名义,将三野渡江作战准备情况和作战部署,单独上报中央军委并转二野,同时,发出《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京字第2号)。可见,无论上报与下令,都不需经过总前委。
中央军委批准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中规定:东、中两路(4个兵团)统归粟裕、张震指挥。而且,渡江作战之后,“两路之具体作战部署,第七、第九两兵团之东进路线,均由三野首长以详细命令规定之”,而粟裕正是三野实际最高首长。
仔细斟酌这句话,其含金量极高!就是说,无论渡江作战,还是按预定的作战计划和目标攻占京沪杭,三野的所有具体作战部署、行动路线及安排时间节点,完全交由粟裕决定。或者说,粟裕有中央军委赋予的,单独指挥渡江战役的大部分兵力,单独指挥三野实施京沪杭战役的“特权”。
这比汉武大帝送大将军卫青首征匈奴时,让卫青“放开手脚去打!将在外君有所不受”,那可是更高度的授权于粟裕。
二是从毛主席电报的称谓看粟裕地位。在渡江战役发起前的10天内,从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军委电令看,电文题头称呼都把粟裕排在第一名,足见粟裕在渡江战役的地位之重要。
4月11日电:总前委并告粟裕、张震、刘伯承、张际春、李达;
4月14日电:总前委,粟(裕)张(震),刘(伯承)张(际春)李(达);
4月18日电:总前委:粟(裕)张(震)、刘(伯承)张(际春)李(达)谭(震林):“完全同意总前委的整个部署......请你们即按此总计划坚决地彻底地执行之。此种计划不但为军事上所必需,而且为政治上所必需,不得有任何的改变。”。这是在渡江战役发起前2日,对整个战役部署的电令,仍将粟裕排名第一位。
渡江后的4月28日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电令:总前委、粟裕、张震并告刘伯承、张际春、李达。
从毛主席电报的称谓看,粟裕在“京沪杭战役”的军事指挥作用举足轻重,毛主席对粟裕的军事指挥十分欣赏和倚重。
此前,毛主席见粟裕说:那么快就消灭了整编第七十四师,有两个人没想到……” 粟裕脱口而出:“是蒋介石”,主席说:“第二个是我毛泽东!”
此后的1961年,毛主席会见蒙哥马利元帅时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毛主席称粟裕为“战友”,称他“最”会带兵打仗,这绝非一时之语,而是久积之情!
9、炮击4艘英舰保证按时渡江。4月20日是我军公告外国军舰撤离长江最后期限,8时30分,英舰“紫石英号”驶进三野8兵团准备渡江的扬州三江营江面,在无视我军鸣炮警告后,三野两个炮兵连开火,“紫石英号”先后中弹30余发,一连升起三面白旗,仓皇投降,无奈搁浅。
在获悉英舰阻碍我军渡江,毛主席义正言辞地说道:“电告粟裕张震,并告渡江总前委,凡自擅入我军战区,妨碍我军渡江作战的军舰,均可炮击,不必请示。”毛主席还说:“这南京蒋氏政权,已是行将就木不堪一击,但我们此次还是动用二野、三野百万大军同时过江,牛刀杀鸡,就是为了对付可能到来的外国干涉,现在果然来了。”毛主席又说:“驻扎在南京的伴侣号,还有英国在香港的远东舰队估计会很快赶来增援,告诉前线士兵未来几天要做好更大规模炮击的准备。”
4月20日下午,“伴侣号”赶来企图营救“紫石英号”,同样遭解放军猛烈炮击,10名英军阵亡,12人受伤。随后,由梅登中将率“伦敦号”和“黑天鹅号”全速驰援。此时是下午4时30分,距发起渡江战役仅剩一小时,在警告离开无效后,我军战炮轰鸣,“黑天鹅号”在浓烟中狼狈驶离,“伦敦号”在江面上摇摇欲坠……。三野炮击英军4舰,打出了英雄豪迈!
仅从渡江战役角度看,炮击4艘英舰的意义:一是扫清了渡江江面的外国军舰;二是保障了渡江战役准时发起;三是震慑了蒋介石集团。虽然开始三野炮击“紫英号”非粟裕组织,但从部队看领导,只有粟裕能带出这样的部队,只有这样的部队才体现粟裕的领军。但后面炮击英军三舰,毛主席都直接电令粟裕了,粟裕岂能无动于衷?只可惜在表现这段历史中,粟裕又被莫名地屏蔽了。
三、粟裕在“京沪杭战役”的临机决断
三野主力突破长江防线后,粟裕并未沉醉渡江胜利,而是速令35军抢占南京。23日晚,南京被国民党96军军长吴化文率部起义改编的35军占领,35军迎来了高光时刻。南京解放,标志蒋介石集团22年的反动统治被推翻。
10.粟裕拒不执行总前委的电令。4月24日,渡江战役总前委急电:“此次渡江已取得了伟大胜利,但迄今为止敌人被歼不多。我军一面派队追击敌人,一面应整顿态势,克服并停止渡江追击造成的紊乱现象”。总前委的电令意思很清楚:我军已占领南京,整个渡江战役已经取得大捷,“应整顿态势”,以免出错让渡江战役蒙上阴影。
可百万大军强渡长江与展开追击中,出现“紊乱”十分正常,在此紧要关头,如何“整顿态势”?怎么“整顿态势”?整顿什么态势?整顿态势达到什么标准?
此前刚结束不久的辽沈战役,当东野硬靠两条腿追击,将廖耀湘兵团围困在近两百平方公里区域,也遇战场情况非常混乱,我军建制非常混乱。但林彪想的不是整顿,而是明令“纵队不必找师,师不必找团,团不必找营,全军都找廖耀湘就行。”并电令一、二、三、十纵:“我们追击要猛、要快,不讲战术,不用汇报,见了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边打边侦察。”各纵即下令:今夜不许吃饭、睡觉和休息,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打。两相对比,生动鲜明!
早在在2月9日“商丘会议”上,粟裕就认为大军过江困难不大,关键是渡江后必须抓住敌人,大量歼敌有生力量。2月19日,粟裕在“贾汪会议”重点谈渡江后,歼敌的三种设想和应对。核心就是歼敌、歼敌,一切服从歼敌!
现在国民党军已成惊弓之鸟,战机稍纵即逝,如不乘胜追歼,日后会加大作战难度。既然中央军委授权粟裕独立指挥三野行动,粟裕置总前委电令与不顾,命令部队不作休息,继续执行追击任务。25日,粟裕再次致电军委与总前委,要求继续追击敌军,并电令各部队,要快速追击!
毛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有句“宜将剩勇准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著名诗句的奔涌而出,不知与粟裕反复来电,要求继续追击有无关联?
11.粟裕先斩后奏歼汤恩伯12万部队。三野渡江后,4月21日,粟裕即向总前委和毛主席致电,部署7、9、10兵团,围歼汤恩伯长江防线南逃之敌,8兵团待命占领南京,主力准备随时参加太湖会战。
但在发现汤恩伯当晚开始将4个军撤到上海和浙赣线,7个军向杭州撤退。 粟裕不等总前委和毛主席回电,即下令东集团的23军、28军、31军率先出发,截断汤恩伯南逃杭州之路。
粟裕在部队追击途中,于23日至24日凌晨时分,连续发出数份电令:再快一点,更快一点。三野先机截断敌南逃之路,4月26日,歼灭汤恩伯2个军3万人余人,27日,第10兵团第29军进占苏州。29日,歼灭汤恩伯5个军约8万余人。
粟裕渡江后快速组织大兵团追击,在郎溪、广德地区围歼南逃的12万国民党军。若这12万国军退守上海、杭州,将给后续作战带来极大困难。
12.应实事求是敌评价渡江战役总前委。渡江战役总前委(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作用,最集中体现在先后召开了“蔡洼会议”、“商丘会议”、“孙家圩子会议”的3次会议。
这三次会议中,“蔡洼会议”是以淮海战役总前委名义召开;“商丘会议”是淮海战役总前委召开联席会,因按组织原则,渡江战役总前委绝非是中原局、华东局、山东分局的上级,渡江战役总前委无权召集中原局、华东局、山东分局开会,只能开个联席会;只有“孙家圩子”会议,是以渡江战役总前委名义召开,也是以渡江战役总前委名义召开的唯一一次会议。
这三次会议解决了3个主要问题:其一、“蔡洼会议”解决了渡江战役中,华野与中野的统一指挥,明确了由粟裕与张震制定渡江战役计划;其二、求得中原局、华东局、山东分局的通力协作,在后勤保障200万军队过江(渡船征集、船工征召、粮秣供给)、群众支持、地下党的配合等,尤其,以山东解放区为主准备53000名南下干部,去接受新解放的城市;其三、反复讨论修改制定《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于在3月31日上报中央军委。
渡江总前委贯彻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做好这3件大事,已非寻常。但若夸大渡江战役总前委包揽渡江战役的军事指挥,那就属于在真理的范围“多迈了一小步”。至少总前委对二野、三野、四野先遣兵团,自渡江之日起,到整个战役结束,查不到渡江总前委独自发过一份有关作战的电令。只发了一封“应整顿态势”的电令,粟裕还置之不理。
13.粟裕拟制全力保住上海的作战方案。三野第9、10兵团(增调7兵团第23军和第8兵团第25军)担任攻取上海,最难的是如何将上海完整地保存下来。
粟裕设想出一个最佳作战方案:攻打防御薄弱的苏州河以南和重点攻打吴淞,既能封锁汤恩伯的海上退路,又能避免破坏城市。当然,选在汤恩伯的防御优势区域作战,我军可能增加伤亡。
对于粟裕制定的这个作战方案与指挥,任何人都不能贪天之功!
按粟裕的作战计划,既歼灭15万敌军,又让全力保住上海的目标实现。周总理幽默的评价解放上海:“瓷器店里捉老鼠。”
随后,三野第7兵团在浙东、浙南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了宁波、奉化、镇海(今宁波市北部)、温州、临海、黄岩等城市和广大地区。1949年6月2日,以三野一部解放崇明岛为标志,“渡江战役”结束。
特别要提及一句,此役共歼敌43万余人,其中,粟裕指挥三野歼敌34.71万,粟裕不负重托!
结束语:京沪杭战役是我军规模空前的强渡江河进攻战役,也是我军战略追击阶段发起一次大规模战略性战役。此役乃三野、二野、四野协同作战,并得到各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任何一方都功不可没。
但对渡江战役总前委的地位作用,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按军队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总前委书记不能包揽军事指挥,也不要刻意夸大“真正的专业是打仗”,会不会打仗别人来说话,更不要历史虚无地掩盖粟裕在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军事指挥作用。
毋庸置疑,无论淮海战役、京沪杭战役,还是全国的解放战争,都是毛主席亲自指挥。诚如,《亮剑》中刘帅怒斥几位学员:没有毛主席的指挥,你能打什么仗?哪个仗是你打的?还以为是你打的仗?!但他老人家却虚若怀谷地说:我的一个战友粟裕很能打仗,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