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起,人性自私,开始成为共识了?

作者:刘下蹊 2025-04-11 2238

  亚当·斯密起初是以他的道德哲学而出名的,当他在世的时候,《国富论》还并未被人所熟知。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除了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外,还是一个哲学家,哲学才是他真正认可自己的地方。

  在他的另一本相形见绌的著作中,他认为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基于这个起点,人都为自己谋私利,也就会有利于市场的形成,从而有利于价格传导机制,从而会让“看不见的手”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亚当·斯密是个有趣的人,终身未婚,与母亲相伴,可能也与他信奉这种人性自私的哲学相关。

  亚当·斯密处于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发展方兴未艾之际,他有这种想法,与他所处的时代脱不了关系。

  现在我们的时代也是如此,提到人本性是自私自利的,所有人都沉默了,仿佛默认了这个事实。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没有人再往下继续思考了,因为这是时代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无私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无私的人是要被饿死的,无私的人注定是要被时代放弃的。

  在南京彭宇案中,法官仿佛是潜意识认为人性自私一样,说出了那句使人震惊的话,“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似乎好像助人为乐是一种反常现象一样,可是助人为乐什么时候成为了一种反常现象呢?我们又不得而知。

  太多时候,学习书本的人往往只关注书本上的知识,而忽略了对周围环境现象的考察。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也!对周围的现象思考过少,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就更加不敏锐了,也就不知道为什么助人为乐成为一种反常现象了。

  于此相对应的,自私自利的人性什么时候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共识,也就更加无人思考过了,只知道这是共识,只知道这是大家的惯行做法,因此,呼吁人性自私与人性本恶,正其时也!

  那么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呢?我之前在文章中说过,抽象地思考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离开了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抽象地思考人在本性上是善还是恶?难道要将人活体解剖,去做科学实验吗?有哪一家的科学能测出是善还是恶?

  如果要拿人类的祖先猿猴去做这个测试,那就更是荒谬了?研究者认为,猿猴是人类的祖先,与人的基因是相似的,通过实验测试出猿猴的天然反映,不就能知道人本性上到底是善还是恶了吗?

  我只能说,科学不是你们这个玩儿法。即使结果出来了,一个几万年前的猴子,能说明什么呢?60多亿人就活生生的在眼前,非得要从一个猴子身上去找真相,把猴子的真相拿到人身上去说事,这能是科学吗?这样的科学把几万年的人类进化当做什么呢?

  有一只研究细菌的部队,为了验证人性是善还是恶,研究母爱是不是真的存在,让产妇抱着她的孩子走进一个铁屋子里面,将铁屋子都烧红了,想要看看产妇会不会将孩子垫在脚下,缓解痛苦。这种实验惨无人道,面对如此穷凶极恶的实验者,他们的结论能说明什么呢?设计如此极端的实验,其实验预设又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不管实验结果如何,这些实验根本说明不了什么。人的善恶只能是与环境有关。

  这些年,有一本书很火,叫做《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认为人的基因是自私的,它的使命就是复制自身。生物体仅仅是基因的生存载体,看似利他的行为实为基因延续的策略。

  这结论真是令人瞠目结舌啊!这本书火的真是正当其时,当人都开始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时代,一本为人的自私进行背书的结论,怎么能不得到人的追捧呢?一本书火与不火,看似是书的销量问题,实际上是社会心理问题。

  如果你不认同我的结论,我请你想一下,如果这本书放在解放初期出版,会有这么火吗?书中的结论会得到人的认同吗?根本不会。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我们再联系一下历史,孟夫子为什么认为人性善,那是因为他处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同样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恶?那是他经历了战国的残酷环境。

  人的思考总是带有自己时代的影子,一个先秦时期的人思考,不可能对现代社会有精确的预测。任何思想家都是时代的囚徒,他锋利的思想,不能穿越时光。个体的思考是有限度的,只能是自己观察、总结、分析的产物,这些在他面前展现的所有现象,都是一个特定的时代给予的,因此,他思考的再多,写的书再多,也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

  我说的是局限性,不是封闭性,要注意对两者的区别。这一点,是必须思考到的。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思考过去,都是很清晰,怎么到了眼前,就不认可了呢?生活在当下的人,把当下的一切思想都当做永恒的真理,仿佛只要不认可当下的思想,并且只要承认它的局限性,就有大的问题一样,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