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消费降级,智商升级

作者:子午 2025-04-23 1808

  最近,深圳一名41岁的程序员火了。

  据媒体报道,今年已41岁的深圳程序员张运来,4年来的工作日晚上都是睡在车里,利用公园的公共卫生间洗漱,每晚只需花费6元停车费,每日消费仅100元上下,几年下来“省了差不多10万块钱”。他工作日住在车里,周五晚上再开车约300公里回阳江老家陪家人,周一一早再开车回深圳上班。

  在旁人看来,“不租房、住车里”是劳动人民辛酸的被迫无奈。但在张运来自己看来,这么做感觉更加自由自在。他把车停在靠近海边的深圳湾公园里,仿佛是“海景房”;刷牙、洗脸有公共卫生间,洗澡去健身房;衣服则周末带回家洗;甚至“车位会随心情换来换去”。

  一位北京的朋友之前上下班开车,他在小区和公司分别租了停车位,算上油费、保险和保养费用,每个月下来差不多要三千块。后来公司变相降薪,他把车处理掉了,每天坐地铁上下班,北京地铁每个月还有阶梯价格,做得多可以打折,这样他一个月的交通费就变成了两百多。唯一不便的地方就是周末不能带家人到近郊自驾游了,但租车或者打车的费用还是会比养车低很多。

  一位西安的朋友开了一家小型旅行社,据他讲去年一年至少有四成的同行倒闭。这几年的一个普遍趋势就是旅游人次逐年上涨,总的消费力却在相对下降。现在老百姓都爱上了“穷游”,花很少的钱就可以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排解了工作事业不顺带来的郁闷心情。

  一位邻居家的液晶电视坏了,联系厂家说是背光坏了,上门维修需要340元。买新的电视不划算,因为现在家里很少看电视,于是,没有维修经验的他自己拆了电视,在网上自学了液晶电视的信号板、电源板、背光板的线路结构,检查了背光升压板,发现一个电容管脚断了。他在网上下单了电烙铁、电容和背光升压板。到货后自己换了电容,电视就好了,于是就把背光板退了,总共花了不到二十元,还多了一个电烙铁和自己维修家电的信心。

  小区附近有一家开了几年的某大妈生鲜门市,现在客流量最大的时刻就是晚上八九点。某大妈的口号是“不卖隔夜菜”,八点全场七折、八点半全场六折、九点打五折。于是每天的八点半到九点,收银台前就排起了长队;排队的不止有老年人,更多的是年轻的工薪阶层。

  前不久在小区跟几位邻居喝茶,大家无意间聊起了手机,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大家用的手机机龄都不短了,其中一位手机已经用了六年;而在几年前,大家普遍是一两年就换一部新手机。不是手机质量更好了,而是大家对于新款手机花里胡哨的广告已经没兴趣了。不仅仅是手机,大家现在买衣服也不再追求所谓的“名牌”,便宜、舒适成了更普遍的选择。

  种种现象背后就是主流经济学家最近几年一年念叨的“消费降级”。

  中学课本里有一段反映1929-1933年大萧条的对话:

  “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

  今天老百姓的“消费降级”与上面这段对话所反映的社会场景何其相似。

  资本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压低工资等方式最大化剥削,劳动者实际购买力持续萎缩。当工资收入难以覆盖体面生活所需时,劳动者不得不采取“去品牌化消费”、“二手经济”等诸多方式维持基本生存。这是对劳动力商品价值被系统性压制的直接回应,是劳动者在资本逻辑压迫下的一种适应性生存策略。这才是消费降级发生的根本原因!

  “消费降级”在经济学家眼里看来是天大的坏事,然而对老百姓来讲却未必——消费在降级,智商却在升级。劳动者开始摒弃“商品拜物教”,主动剥离消费品的符号价值。

  拼多多年度活跃用户数的后来居上,正反映了劳动者正在重建“使用价值优先”的消费理性,是对消费主义的暴击。

  当“断舍离”从个体选择发展为群体行为时,实际上构成了对资本增值链条的局部阻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为支撑“奢侈消费”、“无用消费”去甘当牛马。

  消费降级是对资本秩序的反抗,却只是消极反抗,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框架内的策略性妥协。

  然而,笔者相信随着消费降级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积累,必然会触发劳动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意识到被剥削的现实,进而团结抗争,最终指向对私有制的根本性扬弃。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