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私有制与宗家的公案

作者: 郑声 2025-07-18 186

  宗家的这桩公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三要素齐备:最应该站出来发声的一方,不是长公主,是国资方;宗老的私有化之路,正如其为人一样,执着,坚定,但也低调,圆润;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家庭乱象,与其说是对传统家庭观的背叛,还不如说是私有制传统家庭观的回归。

  标题借用恩格斯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宗家的这桩公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三要素齐备。

  主流或非主流媒体,铺天盖地关注的是嫡庶之争,核心是遗产问题。我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嫡庶之分非常重要,关乎家族的兴衰乃至政治格局变迁,这可是天大的事情,处理不慎,轻则兄弟阋墙,重则血流成河。

  大清已经亡了114年,这类戏码仍在热火朝天上演。左一个长公主,右一个正统接班人,左一个心疼,右一个力挺,不少瓜众入戏很深。

  7月16日晚凤凰网的新消息来了,2000年前后,宗庆后与原配施幼珍(宗馥莉生母)离婚。2005年前后,与杜建英登记结婚,但后续已离婚。如消息属实,前边入戏太深的网友,恐怕要先回个神,重新入戏了。

  这桩公案里,有一点可能确定:从形式上看,最受屈的一方,最应该站出来表达不公的一方,不是我们亲爱的长公主,是我们要谈的三要素之一,国家。

  迄今为止,国资,即持股46%的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仍是娃哈哈集团的最大股东。

  第三大股东职工持股会持有24.6%的股份,略低于宗馥莉。

  国资与职工持股合计超70%,他们却自始保持沉默,默认这出戏是宗馥莉的家事,默认这出戏是上演了几千年的嫡庶之争。

  顺带说一句,与这个沉默形成鲜明对照,多家主流媒体几天前罕见地报道了大连工业大学某女生被开除事件。

  国家对宗家,是多么宽容呀!国家让娃哈哈集团戴着红帽子,好看好听好办事,却只管付出,不求回报:国资持有娃哈哈集团46%的股份,换来的净利润几乎可忽略不计。

  据今年6月《经济参考报》报道,截至2022年底,境内“娃哈哈系”(包括体外公司)总资产为370.47亿元,2022年营业收入为512.02亿元,营业利润为61.48亿元,净利润为47.67亿元,未分配利润124.28亿元。其中娃哈哈集团(及集团直接投资的16家子公司)资产总额为58.07亿元,2022年营业收入为14.03亿元,营业利润为7307.83万元,净利润为1871.28万元,未分配利润19.70亿元。

  国家对宗家,是多么宽容呀!二十余年来,娃哈哈集团默认宗家及管理层在集团之外成立体外公司,野蛮生长,快速扩张,以“娃哈哈”的名义成立了100多家娃哈哈食品加工工厂、供销公司,扶持起一个庞大的娃哈哈体系。

  《经济参考报》引用多位知情人士的说法:“事实上,娃哈哈集团只占整个‘娃哈哈系’很小一部分,大部分业务在与国资无关的企业中,目的就是绕开国资。” “这是典型的‘穷庙富和尚’,涉嫌国有资产流失。”

  国家对宗家,是多么宽容呀!国有资产流失与否,有关方面默不出声,集团公司却继续给这些娃哈哈系体外公司予优待。宗馥莉执掌的宏胜集团,产量有限的时候,集团会优先保障宏胜集团的工厂生产;利润高的产品优先让宏胜集团生产;娃哈哈的管理、研发、销售资源优先让宏胜集团使用等。宏胜集团营收主要来自为娃哈哈代工。

  长公主不愧是商业奇才,乙方做得比甲方还牛。怎一个奇字了得!

  国家对宗家,是多么宽容呀!改制时,国家并未实际取得国有股权转让款,而是将转让款暂放在娃哈哈集团,由娃哈哈集团支配使用。

  国家对宗家,是多么宽容呀!20余年间,国资作为第一大股东基本不分红,即便最初几年分红,分红款也借给娃哈哈集团使用。

  国家对宗家,是多么宽容呀!上城区政府甚至税收也没有得到多少,“娃哈哈系”在操作中,将很多税收都通过投资和贸易的方式转移到外地。

  宗庆后是1991年入党的老党员,死后以同志相称。宗的党龄略短于著名党员马云。宗庆后入党后,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党的政策是企业的指路明灯。只有听党的话,跟党走,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企业才能实现健康长久的发展。”

  或许,是我们错怪了国家,老党员宗庆后才是真正理解这个国家的人?

  这就涉及三要素之二:私有制。

  1991年,也就是宗庆后入党那年,他带领仅有140名员工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功兼并了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开创了集体小厂兼并国有企业的先例。

  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名为集体企业,前身是宗庆后承包了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

  承包制,就是私有化的过渡阶段。名为集体,实为私有。

  宗庆后虽然感叹42岁创业太晚,但赶上了“人间正道私有化”的大浪潮。在这股大浪潮中,宗庆后没有迷失方向,在架空国资壮大体外“娃哈哈系”的同时,始终保留娃哈哈集团国企的名份,始终精准把握时代脉博。

  在全球化大潮中,宗老和长公主都曾紧随时代步伐,1999年宗老曾获得美国绿卡,长公主则在2004年取得了美国国籍。此时正是宗老与法资企业达能合作时期,宗庆后学会了开离岸公司、布局海外资本的操作。宗家开在离岸岛屿的公司到底有多少,转走了多少资产,只有天知道了。

  后来,宗老与长公主分别放弃了美国绿卡和国籍。娃哈哈转身成了著名的民族品牌,宗老成了著名的爱国企业家。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宗老仍是好同志、好党员,享有一系列崇高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十三、十四届代表大会代表。

  宗老的私有化之路,正如其为人一样,执着,坚定,但也低调,圆润。

  虽然宗家的私有,与我们平头百姓三瓜两枣的私有,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宗家与平头百姓家,在财产私有的形式上,在继承的形式上却是相同的。不管富二代还是官二代还是屌丝二代,都是爹妈所生,都要讲家庭伦理,而家庭,是私有制的基本单元。

  这就涉及第三个要素了:家庭。

  现代家庭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现代社会看上去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夫一妻制,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形成的。

  恩格斯说:“它(指专偶制家庭)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同个人性爱绝对没有关系,因为婚姻和以前一样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专偶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产生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

  在我国,数千年的家国一体化逻辑,进一步强化了对家庭的神圣情感。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家” 是 “国” 的基础,“国” 是 “家” 的延伸,所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孝一体,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合二为一,这是宗家嫡庶之争受到高度关注的社会历史基础。

  屌丝们在与长公主共情的同时,免不了就忘了,长公主继续的是千亿“产业”,是无数打工人血汗堆积起来的价值,婆罗门们继承的是千金难买的权势地位,而你继承的是父辈出卖血汗换来的拥有三十年房贷和七十年产权且价格在持续缩水的一栋小房子。但在共同的私有形式之下,丝毫不影响作为屌丝的你与婆罗门们和长公主们在捍卫私有财产上高度共情。

  私有制条件下,家庭首要的功能是经济功能。在我国,家庭的经济功能的强化,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复兴而复兴的。纯粹的爱情,在彩礼、财产、权力、地位、门阀面前,愈来愈显得卑微。

  计划经济年代,一个普通工人完全可能与革命干部子女结婚;理想主义尚存的八十年代,跨入象牙塔的农家子弟还能“攀上”高干千金。这是私有制尚未大面积复苏的年代,家庭的经济功能远没有今天这般重要。

  有人说,现代社会离婚率的增加,婚外活动和性交易的泛滥,是对传统家庭观和红色年代稳定的家庭的背叛。这话,既对又不对。

  传统家庭观和红色年代的家庭观是截然不同的。数千年私有制条件下,所谓的传统家庭观建立在夫权、父权与人身依附的基础上,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之后,家庭观则反映赤祼祼的财产观。无论是严酷的封建礼教下,还是冗杂的法律条文束缚的市场经济中,事实上的多妻制和性交易都堂而皇之地存在并繁荣着。

  资产阶级传统的私有制家庭本来就是这么个德性:“这种家庭只是在资产阶级那里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存在着,而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的卖淫则是它的补充。”“我们的资产者不以他们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女儿受他们支配为满足,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

  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乱象,与其说是对传统家庭观的背叛,还不如说是私有制传统家庭观的回归。不能说宗老背叛了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宗老只是做了一个私有制家庭中成功男性经常做的事。宗老想平衡大家族内各方的利益,想满足家族传宗接代的愿望,但强势的大小姐不管不顾,这也引发了稳健的叔辈的不满,担心她给家族带来更多的麻烦。

  妄图用保守主义的家庭观来捍卫理想中的一夫一妻制,是南辕北辙。

  红色年代家庭的发展轨迹,与此是截然相反的。在理想的公有制社会中,家庭的经济功能不断弱化,宗家这种狗血透顶的戏码,根本没有上演的空间。用今天的主流价值观来看,红色年代的很多家长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大人上大人的班,小孩上小孩的学,小孩的教育问题,家长根本没必要去过问,至于家长填表、打卡、检查作业更是天方夜谭;不需要给后代准备天价彩礼,大同订婚案根本不可能发生;生老病死有充分的社会保障,家庭也不会有天量的货币储蓄留给后代;子女很早就融入集体化生活,在集体中寻找出路,也就不需要向父辈寻求荫蔽了。

  家庭在作为私有制单元的经济功能消失后,理想中的对偶制家庭才能真正回归:家庭只关乎两个人是否真的两情相悦,与其它事情无关。家庭成员也将从家族桎梏中解放出来,投入社会的怀抱,实现充分的自我发展。这样的家庭才是真正道德的。

  这并不是梦想,是我们这个国家曾经部分实现过的现实。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