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喜爱样板戏
自从旧社会被推翻,新中国似红日喷薄而出,人民翻身做主人。在伟大的毛主席时代,社会是新的,天地是新的,道路是新的,事情是新的,人物也是新的。为了歌颂新社会,歌颂新天地,歌颂新人物,歌颂伟大的党,歌颂伟大的领袖,样板戏横空出世,应运而生。
然纵观历史长河,文艺舞台曾被地主资产阶级所把控,戏曲多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之流,与咱工农兵大众隔着万水千山。可样板戏一登场,这情况就彻底变了模样。
样板戏诞生于革命年代的烈火熔炉,肩负着为工农兵服务的神圣使命。创作者们怀揣着对人民的炽热情感,深入工农兵生活,扎根火热斗争实践。像《沙家浜》,以抗日烽火为背景,刻画了军民鱼水情深;《红灯记》,展现革命者为拯救百姓于水火、捍卫家国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这些剧目取材于人民,又回馈于人民,让咱老百姓在舞台上瞅见了自己的影子,瞅见了为咱幸福生活浴血奋战的英雄们。
样板戏的唱腔旋律,源自生活,贴近生活的。艺术家们广泛借鉴民间音乐元素,融合各地戏曲精华,经反复打磨,才有了这激昂奋进又不失婉转细腻的旋律。《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的唱段,既有京剧传统唱腔的韵味,又融入东北民歌的粗犷豪迈,唱出了英雄气概,唱进了老百姓心坎儿里。而其舞台表现形式,更是博采众长,既有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身段、虚拟化舞台调度,又大胆借鉴现代舞、芭蕾舞等元素。《白毛女》中喜儿的独舞,运用芭蕾舞的动作,把喜儿受压迫的悲惨、对自由的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
样板戏的人民性、时代性、阶级性,是其受喜爱的根本原因。它用文艺的笔触定格革命瞬间,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在人民心中扎下了根,成为民族精神的璀璨明珠。它时刻提醒咱,文艺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凝聚磅礴力量。在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更应传承样板戏精神,深入人民生活,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