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神州尽舜尧:他为什么要改造人的世界观?
改造人,就是改造人的世界观,改造人的思想。
那选择什么样的世界观,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呢?
1
在现在的社会,就世界观的选择而言,无非是两种世界观。毛泽东同志认为,
“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或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或者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不是任何别的阶级的世界观。”
改造人的世界观会涉及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问题。
在理论层面,其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因此,改造人关键在于改造人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其实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改造具体的人性,及人的社会性或阶级性。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的“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
因为我们处于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在实践层面,其实就是我们到底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通往人性自我解放的道路,是一条真正通往星辰大海的道路,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
如果选择资本主义道路,其实就是遁入历史周期律的轮回,这是一条有尽头道路。
2
在阶级的社会中,不同阶级的人都是按照自身阶级地位去改造世界观。
因此,毛泽东同志认为,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在这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出自《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编者注]
而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让所有人在短期内都掌握或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也不太现实。
只能按部就班去推进扫盲运动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首先是解决知识分子的思想问题,也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改造问题。
而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不断持续的事情。
更关键的是,当时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脑海里都曾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因此,毛泽东同志曾谈道:
“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是从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但是在解放以前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如果不把过去的一套去掉,换一个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和工人农民的观点不同,立场不同,感情不同,就会同工人农民格格不入,工人农民也不会把心里的话向他们讲。”
在这次会议上,他其实表达了一种担忧,也就是知识分子作为当时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扫盲运动中的关键参与者,如果这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中残留了资产阶级的思想,那如何去教育广大劳动群众呢?
因此,随着知识分子的改造与扫盲运动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广大劳动群众参与到这场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实践中来。
为了让广大干部更具象化了解到这种世界观的现实体现,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把这种世界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出自《纪念白求恩》(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编者注]
在纪念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同志时,他发表了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其中有这样一段使人陷入沉思的话: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963年3月5日,首都各报发表毛泽东亲笔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同志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他入伍当天,就在日记里写道,
“我一定要做一个好战士,我要把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
入伍后的雷锋同志,他坚持助人为乐、做好事不留名的习惯。
正如他在日记里写道,
“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雷锋精神”从此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因此,人性的最高标准就是毛主席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劳动群众中树立劳动模范,是一个可以防止党脱离群众,防止官僚主义滋生蔓延的好方法。毛泽东同志认为,
“树立典型劳模是一个可以帮助干部联系群众、推进工作的好的工作方法,真正做到了群众化、具体化。
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是群众中的模范,开这样的大会,就使首长、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同群众联系起来了。”
因此,在毛泽东时代,才有很多像雷锋、焦裕禄、马永顺、王全禄、王崇伦、张秉贵、赵梦桃、时传祥、王进喜等劳动模范出现。
这些劳模的典型事迹,哪个不是密切联系群众,哪个不是人民群众所竞相模仿的对象?
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员,晚年80岁的钱学森读完《史来贺评传》,动情地说:
“读了史来贺传的这个序,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跟钱学森,作为四十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简直心情激动极了。”
“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并且与劳动人民中的优秀分子连在一起了,我能跟他们并列,心情怎不激动?”
这些伟大的劳动模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在实践中把这种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3
那如何才能彻底改造人的世界观呢?如何自觉地在脑袋里长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作为一名真正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明白一个真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
所以,人的主观认识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
因此,只有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亲自去实践才能获得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在这实践过程中,关键在于坚持群众路线,这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毛泽东同志曾说: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 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 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此外,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因此,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发起一系列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比如干部下放劳动同工农相结合、知识分子深入到群众中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企业里面推行“鞍钢宪法”等等。
最后,他甚至不惜冒“粉身碎骨”的风险发动无产阶级文化DGM。
通过这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文化DGM运动,来彻底地教育广大劳动群众,从而改造他们的世界观。
1968年5月16日,《解放军报》刊登这样一句话:“无产阶级文化DGM是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是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问题。”
这系列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文化DGM运动,不仅在世界观上改造人的思想,而且还要在实践层面去巩固社会主义道路。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他“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心愿。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