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千古一帝,一个是开国领袖,毛主席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作者:观澜 2025-06-29 495

一个是千古一帝,一个是开国领袖,毛主席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自秦朝建立以来的2000多年历史中,秦始皇一直是一个谜一样的人,他的生是谜,死是谜,存亦是谜。他是秦孝文王之孙,却生于赵国的邯郸;是秦庄襄王之子,却有“吕不韦是其父”的传闻;有人说他容貌俊伟,也有人说他“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他陵墓前的兵马俑曾震惊世界,然他的地宫却扑朔迷离。

           他一生勤恳督政,克尽己功,却又刚愎自用;他爱才惜能,却又焚书坑儒,颇有暴戾之名;说他苛刻残暴,但在他攻城略地的一生中却从未屠杀一城百姓,屠灭一位开国功臣,而他所开创的大秦帝国,所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等,更是开古之先河,立后世之基。

           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千古暴君?

          明代李贽盛赞他为“千古一帝”,近代章太炎则说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从历史上众多名人对他评价来看,可谓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诗仙李白曾歌颂他的统一事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而西汉贾谊则咒骂他“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那么,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主席又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呢?

  1964年6月,主席在接见外宾时说道:“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超过他的。”

  晚年主席在接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也曾说:“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纵观历史长河,会发现主席对秦始皇的这些评价绝非过誉之辞。试想战国末期七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割据的局面延续至今,也许今天中国这片土地,将会变得像欧洲一样零散。可以说,正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才避免了这样的情形出现。

  即使秦始皇死后,他建立的秦帝国随即土崩瓦解,但他在统一六国过程中所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却深入至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从秦统一到清灭亡2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虽历经数次分裂,但从来没有人认为这是常态,相反,分裂之后谋求统一才是常态。

  有历史学家统计,在这2000多年间,分裂的时期只出现过四次,分别是三国时期、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但时间都不长,约占20%。而统一的时代有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共计11朝,时间约占80%。

  除此之外,秦始皇所创立法、度等也影响了后世中国的统一。《史记》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pu)。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今天来看,我们所实行的制度、所用的文字,都与秦始皇的开创和奠基分不开。

  也正因如此,主席才给予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超过他的”极高的评价。不过,也应该知道,主席之所以如此推崇秦始皇,还是主要着眼于其对中华民族统一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秦始皇最为后世所诟病和痛骂的就是“焚书”和“坑儒”这两件事。

  对于“焚书”,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灭掉六国之后,那些来自六国的书生们,承袭了战国以来“处士横议”的风气,不断地以《诗》《书》典籍及先王善政为根据,讥评时政,煽动不满,威胁着秦王朝政权的巩固和政令的推行,这则激起了秦始皇的强烈不满。于他听从了李斯的建议“除了秦国的史书,六国史官所记之简册,一律烧毁;除了博士,凡私家所藏《诗》《书》及百家语,也烧。”“只有医药、占卜、种植的书不烧。”

  对于“坑儒”,又据《史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所以他不断地求神访仙,寻找长生不死之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齐国方士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愿带童男童女去寻求仙药。秦始皇答应了,派去了几千童男童女。可是,徐巿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前215年,秦始皇又派燕国方士卢生、侯生、韩终等寻找长生不死之药。不久,卢生回来,谈了许多神鬼之事,还带来一本仙书,那书上说:“亡秦者,胡也。”于是始皇派将军蒙恬带30万大军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匈奴)。到了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卢生又劝秦始皇居住之地要保密,否则,“真人”(神仙)不会来,不死之药也不可得。秦始皇也一一照办。

  尽管如此折腾,不死之药毕竟没有得到。这时候,侯生与卢生商量说:“秦始皇这个人,刚愎自用,并吞天下以后,意骄志满,自以为天下第一。亲信狱吏,博士70人不过是摆设而已。又好用刑杀,大臣们畏惧,只得阿谀逢迎,不敢直谏。大小事都独断专行,甚至每天都要定量批阅一百多斤重量的竹简文书,不完成决不休息。一个人贪恋权势如此,怎么可以求到仙药呢?”于是他们溜了。

  秦始皇得知后怒不可遏,对方士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方士加上藏匿包庇方士的人,共计有460人被捕处死,并诏告天下,以儆效尤。实际上据后来历史学家考证,被捕杀的其实并不是儒生,而是装神弄鬼的方士以及包庇他们的人。

  至于被说成是“儒生”的原因,则是秦朝国祚仅十四年,而写秦史的人,大多是和秦始皇毫无关系的推翻秦朝统治的汉朝人。所以,很有可能是汉朝人为了把秦始皇塑造成残害大儒的恶人,才将被杀的方士偷换成了儒生。

  虽然,几千来人们众口一词,无不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持批判、痛斥的态度,但在这一事件上,主席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1958年8月,在谈到黄河流域的水利建设问题时,主席提起了秦始皇并说:“齐桓公九合诸侯,订立五项条约,其中有水利一条,行不通。秦始皇统一中国,才行得通。秦始皇是个好皇帝,焚书坑儒,实际上坑了四百六十人,是属于孟夫子那一派的。其实也没有坑光,叔孙通就没被杀嘛。孟夫子一派主张法先王,厚古薄今,反对秦始皇。……我们有许多事情行不通,秦始皇那时也有许多事情行不通。”

  1973年,主席在《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到: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里的“十批”即指的是郭沫若的《十批判书》。在这十篇批判性文章中,最后一篇批判秦始皇可以说尤为精彩,从外到里,从外貌到内心,从成长经历到心路历程,从祖先到儿子,从身边太监到边郡小吏,从殷商到战国,从商鞅吕不韦到李斯的历代秦相,方方面面,无孔不入,把秦始皇每个细胞都批判了一遍,自大、迷信、贪权、丑陋的秦始皇形象一展无遗的就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但显然比起《十批判书》主席更喜欢柳宗元的《封建论》。因为在《封建论》中,柳宗元反复阐明的观点是,秦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历史必然性即进步性。而这也是主席反对批判秦始皇的原因,他认为秦始皇处在新旧社会制度交替之际,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促使应该衰亡的社会制度加速衰亡,应该兴盛的社会制度加速兴盛,这种客观作用是应该肯定的,简单否定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事实上,主席诗句“焚坑事业要商量”,在历史上也是共鸣之人的。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主席之所以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儒家是向后看,搞历史倒退,法家是向前看,强调现实发展。他曾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