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张胆地“威胁”,谁给的底气这么嚣张?
6月22日,博主“渔猎齐哥”发布的一段视频,在社交平台掀起了一场关于污染与民生的讨论。
视频里,河南信阳潢川县泥河的水泛着浑浊的油光,河岸边的农田里,成片的秧苗枯黄蜷曲,连河道旁的树木也焦黑萎靡——这是当地农民口中“很长时间”未解的困局:河水遭污染,秧苗补种三次仍枯死,树木成片枯萎,农田生计被直接切断。
污染的源头指向当地一家“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这家2019年注册、注册资金仅160万的企业,早就是环保部门的“老熟人”:2023年7月,信阳市生态环境局潢川分局就查实其在熔融挤出工段排放挥发性有机物(VOCs)时,未在密闭厂房操作,也未进行二次封闭处理。
如今,面对农民的多次反映以及博主和媒体的曝光,它终于因“偷排”嫌疑被联合调查组责令停产,负责人被控制。
但这个新闻比污染更刺痛的,是农民的“被忽视”。
从春耕到夏耘,他们捧着枯死的秧苗奔走于村委会、环保部门,得到的答复总是“再调查调查”;
直到“渔猎齐哥”的视频冲上热搜,评论区炸出“太可恶”的声浪,事情才被“重视”。
这种“被看见”的艰难,暴露的是基层治理中一个残酷的现实:普通人的生存危机,往往要靠“全网声讨”才能激活。
更令人警惕的是,当真相被曝光后,“捂盖子”的动作随之而来。
6月23日中午,“渔猎齐哥”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语气“温和”却暗藏威胁:“你有没有什么诉求?”“已经处理了”“公安也查了”——这不是沟通,而是赤裸裸的恐吓。
齐哥选择报警,潢川县公安局已立案调查这起威胁事件。
污染的危害,远不止于视觉冲击。
河水是农民们的“命根子”:种地靠水,吃饭靠粮,孩子的学费、全家的生计都系在这片土地上。
可污染的侵蚀是无声的——秧苗刚补种就枯死,树木慢慢焦黑,土地的生机被一点点抽干。
这种伤害不像突发灾害那样触目惊心,却像钝刀割肉,让农民陷入“种了死、死了种”的绝望循环。
更值得追问的,是监管的“滞后性”。
涉事企业2023年就因环保问题被处罚,为何仍未杜绝偷排?
联合调查组介入前,“很长时间”未被解决的污染,为何要等到博主曝光才被“重视”?
当企业把偷排的成本转嫁给农田,当监管部门把问题拖成“历史遗留”,当农民的损失只能靠“等调查结果”来模糊处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问题,更是系统性治理的漏洞。
“渔猎齐哥”们不该是“救世主”。
那些躲在电话后威胁的人,那些对污染视而不见的监管者,那些对农民损失敷衍了事的部门,才是真正的“污染源”。
潢川的河什么时候能清?农民的损失什么时候能赔?
这些问题,不该等博主曝光才被想起。
如果每一条河的污染都要靠“网红”来监督,每一个农民的委屈都要靠“网友愤怒”来解决,那我们的社会,该有多可悲?
最痛的现实是:那些被毒死的秧苗,不会说话;
那些被威胁的举报人,不敢说话;
那些在田埂上等不到答案的农民,只能沉默。
但沉默,从来不是妥协,而是更猛烈的火山在地下积蓄。
终有一天,当所有被污染的土地都在呐喊,当所有被践踏的公正都在爆发,
我们终要问一句:到底是谁,给了污染者“前科累累仍能开工”的底气?
到底是谁,让农民的命根子,成了某些人眼里的“唐僧肉”?
答案,不该再藏在“调查组”的通报里,不该再埋在“再研究研究”的敷衍里。
它,该在每一个为农民发声的镜头里,在每一份对污染零容忍的问责书里,在每一个让“说真话者安全、造恶者胆寒”的制度里。
否则,潢川的毒水,终会流进更多人的心里。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