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
红旗渠,这条横亘于太行山间的“人工天河”,是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用十年血汗铸就的水利奇迹。
它的诞生,不仅改写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更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不朽丰碑。
林县地处太行山东麓,自古缺水。根据历史记载,这个地方经常发生旱灾。在旧社会因为吃不上饭,老百姓就到处逃荒。当地民谣唱道:“旧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干河滩,有雨冲的粮不收,没雨旱的籽不见。”
据统计,红旗渠建成前,林县人每年花费将近1/3的时间跨越崎岖的山路打水,这就是一种非常重复和繁重的劳动。比如,一盆水给一家几口轮流洗完脸还要再澄一澄,拿来喂牲口喝。又比如当时人们去打水,自己都舍不得吃饭,要多给牲口喂一碗,因为要靠牲口驮水,它们得有力气。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虽修建了英雄渠等小型水利工程,但是后来又发生了特大的旱灾,所以不够用了。
时任的县委书记杨贵率队调查,跨省寻水,发现山西平顺县浊漳河常年流量充足。
他们觉得把太行山劈开,把漳河水引进来,一定可以改善困境。引漳入林的计划就这样诞生了。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
1960年2月11日,元宵节清晨,3.7万林县百姓扛着铁锹、推着独轮车,踏上“引漳入林”的征途!
红旗渠工程的名称最初叫“引漳入林工程”。
在工程开工20天后,时任河南林县(今林州市)县委第一书记的杨贵提出建议将引漳入林工程改名为“红旗渠”。
其中寓意为:红旗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就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了一面旗帜,既表明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也表明了林县县委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
1960年3月10日,引漳入林工程总指挥部召开工程全线民工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十几项决议,一致同意正式命名引漳入林工程为“红旗渠。
工程启动时,大家上下都很困难,林县面临“三无一少”:无技术、无经验、无材料,物资极度匮乏。
修渠的劳动力每人每天仅0.5公斤口粮和一些蔬菜,工具简陋到钢钎、铁锤都需自制。当时没有现在这种安全设施,面对千仞绝壁,人们用麻绳捆腰悬空凿岩,以血肉之躯对抗坚硬石英岩。吃的粮食不够,人们用工余时间上山挖野菜、采树叶,拌上玉米面、红薯面、谷糠面之类的粗粮。没有上建设前线的干部、群众也都尽可能地省下口粮支援红旗渠建设工地。青年洞工程中,300多名青年突击队员创下“三角炮位爆破法”,日掘进速度从0.3米提升至2.8米,硬生生在狼牙山绝壁凿通616米的隧洞。
但是,危险无处不在!排险队长任羊成常年腰系绳索吊挂悬崖,用长钩排除松动山石,被飞石砸落四颗门牙仍坚持作业,留下“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誓言。
落石和塌方是最大的施工风险。张运仁为指挥民工躲避哑炮牺牲。其妻赵翠英送12岁儿子张买江上工地,小张成为最年轻的红旗渠建设者。母亲叮嘱“带不回水就别回家”,孩子一干就是十年。
艰苦程度从当地水利史的记载中可窥一斑:“抬杠断了改做镐把,镐把断了做锤把(炮锤、手锤),锤把断了当柴烧石灰。抬筐、车篓用量大,易砸坏,新的就用铁丝、旧车带包边兜底,用破了再修编,直到用烂后,当柴烧石灰。钢钎用短了改制撬杠(手撬),撬杠短了改手钻,手钻短了加工钢寨。洋镐头坏了自己修,用废了再加工成炮锤和瓦刀、勾浆匙。”
施工的时候,“以土代洋,废物利用”是大家的常用做法,因为那个时候条件有多困难,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都是带着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激情,尽量克服困难和负面条件去工作的。
当时工程全长1500公里,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缺乏现代机械的林县人民,用土法创造出“空心坝”“渡桥”等百余项技术革新。自制炸药1215吨,占工程总量的44%;发明“明窑堆石烧灰法”,将石灰产量提升十倍;甚至用镜子反射阳光解决隧道照明。
杨贵曾经的话:“现在如果要说那时候缺水的情况,大家都很难理解的,缺水太厉害了,我们那时候住在群众家里边,早晨起来以后,洗脸就(用)一个不大的铁洗脸盆,稍微洗一洗,抹一抹,这是照顾我们的。群众平常根本不洗脸,也不洗手。去地里边抓肥料,回来以后,该吃饭就吃饭,也不洗手。……”
张买江(林县居民,河南省劳模)曾经的话:“当时我生下来以后林县就缺水,所以给我起名叫买江,去把长江买回来。我二弟叫锁江,我三弟(出生)以后,水就不缺了,就叫利财。有水了,就得有财。所以这林县起名字都有一个来历,不是海就是江。”
杨贵还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气节,不向别人乞求,立得端,行得正,靠着自己的钢筋铁骨一双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共产党人搞社会主义建设,就得辛辛苦苦出力,精打细算花钱。”然后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
例如,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间,任羊成带领着除险队员们一直战斗在凌空除险的第一线。在梨树崖、老虎嘴、珩鹉崖、小鬼脸等悬崖绝壁上,都留下了任羊成凌空除险的雄姿。他长年累月地在山崖间飞来荡去,腰部被绳子磨出串串血泡,衣服和皮肉粘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工地上逐渐有了这样一句顺口溜:“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
县委书记杨贵带头捐出床铺芦席搭工棚,干部口粮标准低于民工;技术员吴祖太新婚四天返工地,勘察王家庄隧洞时遭遇塌方牺牲,年仅27岁。全县55万人口中,先后30万人次参与建设,81人献出生命……
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有解放军部队在林县拉练,得知消息后,派教练车支援运输煤炭、水泥,并组织部队指战员到工地参加助民劳动!
河南省委为红旗渠建设调拨运输车辆、炸药、雷管等物资,并从省里节约的经费中划款支援红旗渠。
1965年总干渠通水,1969年支渠配套完成。漳河水穿越太行,浇灌54万亩土地,粮食亩产从100公斤跃至450公斤。周恩来总理赞誉其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另一为南京长江大桥)。截至2009年,红旗渠累计引水85亿立方米,创造经济效益17亿元……
杨贵说:“漳河水是来之不易的。当你用红旗渠水浇地的时候,当你用红旗渠水做饭的时候,当你用红旗渠水发电的时候,当你用红旗渠水加工的时候,当你用红旗渠水洗衣服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千万不要忘记国家的支援,千万不要忘记兄弟县和兄弟单位的帮助,千万不要忘记红旗渠的每一滴水都是干部和民工们的血汗换来的。”
目前的林州已经成为了“有山有水有精神”的旅游胜地,早就不是过去那种穷苦的样子,是靠党的力量使她旧貌换新颜的。过去愚公移山的神话,在共产党人的双手下变成了活生生的真事。而且用不着“子子孙孙无穷匮”的力量,在一代人眼中就看到了。这就是我们说,“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的优越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也可看作是指导思想。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是红旗渠精神的时代特征,是红旗渠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衍生出的新的内涵。
红旗渠精神在林州人民的创业历程中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和发展,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艰苦创业和科学发展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其时代性、先进性,保持了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活力!
如今,红旗渠依然汩汩流淌,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早已超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璀璨篇章!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