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在给幼儿园孩子下毒?血铅超标背后,有更可怕真相
“孩子的头发大把大把掉,6岁就长了白头发,牙龈黑了一圈,整天喊肚子疼...”甘肃天水的王女士抱着孩子泣不成声。她怎么也想不到,每月花2000多块钱把孩子送进当地“中等偏上”的私立幼儿园,换来的竟是血铅超标4倍的检测报告。
而在西安市中心医院的走廊里,临时加床躺满了从天水连夜赶来的孩子们。他们中有的血铅值高达528微克/升,超标4倍多;一位5岁女童的检测结果达到379微克/升,已是中度铅中毒。
这些孩子都来自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同一家幼儿园——褐石培心幼儿园。
“官方通报”难解家长心头疑云
事件曝光后,当地政府迅速行动。7月1日,麦积区市场监管局和公安分局接群众反映,查获这起幼儿园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部分幼儿血铅异常案件。官方通报称已对涉事幼儿园负责人立案侦查。
官方初步调查指向两种食物:三色枣发糕和玉米肠卷,称其“添加剂超标”。
但家长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事实:这两种食物在幼儿园的食谱中,每周只出现一次。按照常理,如此低频的摄入,很难导致如此严重的血铅超标。
更让家长焦虑的是,官方始终没有明确说明:到底添加了什么?从哪里来的?用了多久?
两地检测悬殊,结果竟相差20倍!
愤怒的家长们决定自己寻找真相。他们带着孩子跨越300多公里,从甘肃天水赶到陕西西安求医。然而检测结果却让他们震惊不已。
一位家长提供的检测报告显示:同一孩子在天水的检测值为16.384μg/L,而在西安的检测值高达361μg/L——两地结果相差近20倍!
“天水那边只口头通知孩子血铅正常,但死活不给纸质报告。”一位家长在西安的医院走廊里愤怒地说,“我们的孩子在天水检测都正常,一到西安全超标,这种‘选择性正常’骗谁呢?”
这种两极反转的检测结果,让家长们对当地检测的公信力产生了严重质疑。
砖家戳破“添加剂”遮羞布:不排除投毒!
在一片迷雾中,复旦砖家的分析点破了关键:“如今含铅食品添加剂已几乎不用”。在食品领域工作几十年的他直言,铅超标通常需要长期大量摄入,很难认定是含铅添加剂所致。
砖家提出了几个调查方向:
- 幼儿园周边是否有污染性的废水、废渣排放?
- 园内设施是否陈旧,比如一些老式自来水管可能有铅溢出?
- 甚至不能排除人为投毒的可能性。
这一分析让事件的性质陡然升级!
幼儿园的“两面派”把戏
随着调查深入,更多令人不安的细节浮出水面。这家涉事的褐石培心幼儿园成立于2022年,法定代表人是朱敬琳,但实际控制人叫李慧芳——她在天水市拥有4家幼儿园。
幼儿园表面光鲜:每学期3000多元学费加生活费,在当地算中等偏上水平。园方承诺一天提供五顿饭(三餐+两点),家长们本以为孩子得到了精心照顾。
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幼儿园工作人员透露了真相:“平时我们老师也在幼儿园吃饭,难吃得很。”她还坦言,最近两三个月,自己走路时出现双腿发软、无力的情况。
厨房内部画面更触目惊心:添加剂罐子堆成山,有的连标签都没贴;操作台脏得像垃圾场。
有厨师私下透露:“园长让我们加‘提味粉’,说孩子爱吃就行。”这种为讨好孩子口味而罔顾安全的做法,埋下了祸根。
伤害如何弥补?终生难愈合!
血铅值每升高100μg/L,儿童智商可能下降5-7分,这种伤害往往是不可逆的,会伴随孩子一生。
“太吓人了。”家长们的声音在发抖。
根据《刑法》,若使用超范围或禁用添加剂,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或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最高可处十年有期徒刑。
最高才10年?我们不禁质疑这样的处罚标准是不是太轻了?
更值得深思的是,涉事幼儿园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但在日常监管中,相关部门未能有效监督其食品采购和制作过程。监管的漏洞,最终由无辜的孩子们用健康买单。
今天,甘肃省疾控部门仍在进行复检,200余份样本的检测结果尚未公布。家长们守在电话旁,每一分钟等待都是煎熬。
一位网友痛心质问:“幼儿园收费那么高,怎么还会出这种事?”
问题的关键不在钱多钱少,而在有没有把孩子当人看。
当褐石培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在病床上忍受排毒治疗的痛苦时,社会信任也在经历一场艰难的“排毒”。
只有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完善“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闭环机制,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孩子的饭碗,容不得半点“铅”心!我们等待真相,要求正义!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