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加氟,是防龋,还是投毒?
最近,无意中看到了中国新闻网在1999年11月25日发布的一则消息——“二000年后,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用自来水将普遍加氟,以防治齿等牙病。”
看到这一20多年前的旧闻后,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就是:往自来水中“加氟防治牙病”的依据何在?
氟元素有一个令人生畏的称号——“死亡元素”!
因为没有哪种元素的发现史比氟更加悲情和壮烈。两百多年前的化学家们为了制得这种元素,死的死,伤的伤。
1771年,发现氧气的瑞典化学家舍勒偶然地在一次研究会上了解到,将萤石和硫酸放在一起加热,可以得到一种神奇的酸性物质。舍勒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后就开始做这项实验。果然得到了一种当时被称为“萤石酸”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后来的“氢氟酸”。不幸的是,在实验中,装着氢氟酸的玻璃容器被腐蚀了。由于当时没有认识到氢氟酸的剧烈毒性,防护工作做得不够,导致舍勒吸入了过多的氢氟酸气体(也就是氟化氢)!氢氟酸气体被人体吸入,可引起肺水肿。舍勒还有一个习惯——每造出一种新物质,他都要亲自尝一下味道!舍勒是否尝过氢氟酸,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舍勒在44岁时(1786年)便英年早逝!他也因此成为人类研究氟元素之路上的第一位牺牲者;
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试图通过电解氟化物的方式来制造单质氟,由于无论他用什么材料做容器都会被腐蚀掉,而且在电极上永远只能得到氢气和氧气,无法收集到氟单质,再加上自己因长期与氟作伴而身患重症,最后被迫终止这项实验;
1836年,苏格兰(另一说“爱尔兰”)的诺斯克兄弟通过加热氯气和氟化汞的方式制取单质氟,但却无法收集,最终弟弟因氟中毒去世,哥哥则在病床上躺了整整3年才勉强康复;
被氟伤害的化学家还有比利时的鲁耶特、法国的尼克雷、弗雷米、英国的哥尔等人。
一直到1886年,34岁的法国化学家莫瓦桑才“驯服”氟元素,用电解法制出并收集到氟气!
为什么氟那么难以“驯服”?因为它的“活泼”和剧毒。
氟是元素周期表中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氧化能力极强。在常温下,它几乎可以和所有元素反应,生成氟化物。即使是黄金,在200℃的氟气中,也会被烧掉,变成三氟化金(AuF3)!
氟还有很强的毒性。氟气是一种淡黄色的剧毒气体。被氟气熏过的植物会立即枯萎死亡。如果氟气与人的皮肤接触,接触部位会凝固性坏死、上皮组织碳化。氟气被肺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如果人体氟含量过高,会导致氟中毒。氟中毒是因体内氟过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累及牙齿,就是氟斑牙(牙釉质表面像白色粉笔样,多数牙甚至全口牙出现黄褐色斑块,严重者出现牙齿缺损。当水中氟含量超过3毫克/升时,氟斑牙的发病率高达100%);
累及骨骼,就是氟骨病(腰腿关节疼痛,关节僵直,骨骼变形以及神经根、脊髓受压迫);累及消化系统,就是食欲不振;累及肾,就是肾功能损伤;累及头,就是头痛、记忆力减退......此外,还有研究指出,幼儿智商降低可能与孕妇饮用含氟自来水有关。
莫瓦桑英年早逝,直接原因就是氟骨病!1906年,诺贝尔基金会为表彰他在制氟方面的成就,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次年,年仅55岁的莫瓦桑就与世长辞。去世前的莫瓦桑因为氟骨病,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他曾对朋友说过,氟至少夺走了他二十年的寿命......
如此可怕的氟元素被添加到自来水中,用来防治龋齿等牙病,你能接受吗?
龋齿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牙齿长期泡在酸性环境(主要由细菌或食物产生)中,导致牙齿表面牙釉质的矿物质被溶解(也就是被腐蚀的意思),最终形成牙齿上的孔洞。可见,要防治龋齿,核心工作是要让自己的牙齿少在酸性环境下泡着,以免牙齿中的钙质流失,导致牙齿变脆。除了要做好牙齿的清洁工作,还要注意少接触碳酸饮料、咖啡以及过酸或过甜等会导致口腔环境变“酸”的食物。
碳酸饮料中一般含有甜味剂、糖、二氧化碳等,呈酸性,长期饮用容易腐蚀牙齿,导致牙齿表面的牙釉质被破坏,牙齿就容易发黄、发黑,以至形成龋齿;
经常饮用咖啡的人,容易在牙齿周围形成软垢,口腔内的细菌会利用软垢作为底物发酵,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龋齿;
经常进食过酸食物者,其牙齿表面的牙釉质也会被加速腐蚀;
过甜的食物糖份高,高糖分的食物一般黏性还比较强,容易黏着在牙齿的表面和缝隙中,不易清理,成为细菌的“大餐”,经细菌一顿折腾,口腔中的酸性物质又增加了......
至于氟元素防龋的机理,公开的资料显示:主要包括“降低牙齿表面牙釉质的溶解度”和“促进牙釉质再矿化”。
人类的牙齿主要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四部分组成。牙釉质是人体中最坚硬的部分,也就是我们在口腔中能看到的部分,它覆盖整个牙冠的表面,呈乳白色,具有咬碎食物、保护牙本质的作用。其中,羟基磷灰石占96%。
羟基磷灰石(又称羟磷灰石,碱式磷酸钙)的分子式是Ca10(PO4)6(OH)2。质地非常坚硬,具有很高的抗压强度和耐磨性。其中的“OH-”能被氟化物中的氟代替,生成氟磷灰石。
在相同的酸性环境下,氟磷灰石的溶解度据说小于羟基磷灰石,这一点对于“降低牙齿表层牙釉质的溶解度”而言,说得通。“促进牙釉质再矿化”的意思是“增强牙釉质的硬度”。从硬度上讲,氟磷灰石的莫氏硬度是5,羟基磷灰石的莫氏硬度是5.2(另一说是5.8)。金刚石的莫氏硬度是10。数值越大,硬度越高。故氟磷灰石不如羟基磷灰石硬。所以,“促进牙釉质再矿化”这一点说不通。
氟元素防龋的机理一半说得通,一半说不通。所以,“加氟防治牙病”这一观点在理论上要打一个问号。
说完理论,再看现实。往自来水中添加的氟元素在现实中的表现如何呢?人们的牙齿真的因此变好了吗?
2015年,我国开展了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比十年前上升了5.8个百分点;
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比十年前上升了7.8个百分点!
两者平均,是52.7%。
除此之外,还调查了35~44岁、55~64岁和65~74岁3个年龄组成年人的患龋状况,龋患率分别为62.7%,67.2%,76.7%。平均下来,是68.87%。
跟1999年发布自来水普遍加氟消息时相比,中国人民的牙齿健康状况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现在拥有一口好牙齿的人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可见,“加氟防治牙病”这一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缺乏说服力。
既然如此,那还有添加的必要吗?
请北京医科大学的张震康教授来回答一下。因为当初就是这位拥有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牙科)名誉院士(1996年),国际牙医师学院杰出院士(2010年),日本朝日大学、明海大学名誉博士(2015年)等一大堆头衔的张教授联合国内其他7位牙科专家,向全国政协提出,要在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自来水中普遍加氟的。当时的卫生部(现在叫“卫健委”)批示“同意”后,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则消息。
现实告诉我们,就算所添加的氟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加氟也是多此一举。如果考虑到氟的毒性,那加氟就无异于投毒!
现在,我们有必要追问,往自来水中添加的是哪种含氟物质?这些物质理化性质如何?
经查,为了往自来水中添加氟元素,可能添加的氟化物有:氟硅酸(溶于水)、氟硅酸钠(微溶于水)和氟化钠(溶于水)。
氟硅酸,又称硅氟氢酸,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腐蚀性很强(与硝酸相近),有剧毒,沸点108 至 109 ℃。主要应用于金属电镀、木材防腐、啤酒消毒等。
把以上这些有毒和腐蚀性的物质添加进人们每天都要喝的自来水,让“人们随时饮用”,“能极大地增强牙齿抗酸、抗腐蚀的能力”,你觉得可能吗?牙齿不被它们腐蚀就不错了!五脏六腑不被他们毒害就是万幸了!还增强牙齿“抗腐蚀的能力”?还“防治牙病”?还“使龋齿等牙病发生率减少百分之五十”?
与氟沾边的东西,有几个是无毒的?
氟胺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都是杀虫剂的主要成份;
氟化钠、氟虫腈、氟鼠酮、氟乙酰胺、氟乙酸钠都是老鼠药的主要成份;
聚四氟乙烯,是特氟龙不粘锅的涂层材料,属于3类致癌物。长期低浓度接触其热解产物者,会出现头痛、头昏、失眠、恶梦、记忆力减退、乏力、腰酸背痛等症状;
全氟辛酸,是生产聚四氟乙烯的原材料,毒性很强,易在生物体内蓄积,引起各脏器不同程度的毒性损伤......
液态氟化物能够腐蚀熔点1723 ℃的二氧化硅,和熔点1668℃的金属钛!
用这样的物质来“防治牙病”,不觉得很可笑吗?
不要说什么“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除草剂草甘膦的致死量在150-500毫升。如果每天往你的饭中加1毫升草甘膦,你敢吃吗?
氰化钾的致死量在0.1-0.3克。如果每天往你的饭中加0.001克氰化钾,你敢吃吗?
重金属汞的中毒剂量在0.1克-0.2克。如果每天往你的饭中加0.01克汞,你敢吃吗?
砒霜(三氧化二砷)的中毒剂量在0.01克-0.05克。如果每天往你的饭中加0.001克砒霜,你敢吃吗?
如果不敢吃,就别说“脱离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这句话!否则,你就是在耍流氓!就是在为投毒站台!
有毒的东西,剂量再小,也是有毒。它的毒性不会因为剂量的大小而改变。
就像贪污,贪100万是贪,贪100元也是贪;
也像偷窃,偷一块金是偷,偷一根针也是偷;
还像贩毒,贩一吨是犯罪,贩一克也是犯罪......
不好的东西,就是不好,别拿数量的多寡来狡辩。
摄入某种有毒物质,如果没有表现出中毒症状,不是因为该种物质没有毒,而是摄入剂量足够小,还在人体的解毒能力范围之内。同样的一个剂量,为什么往往老弱妇孺出问题了,青壮年男子却不一定会出问题?就是因为青壮年男子的解毒能力强于老弱妇孺。这个剂量在青壮年男子的解毒能力范围之内,却超出了老弱妇孺的解毒能力。
据了解,我国自来水的氟浓度限值是1.0mg/L。即1升水中含氟量不能超过1毫克。一旦氟含量超过1.0mg/L这个限值,就可能导致氟中毒。
每升自来水的含氟量在1毫克以下就安全,可以天天喝;在1毫克以上立马就不安全,有氟中毒风险。这说明了什么?含氟量在1毫克以下真的安全吗?还是因为这个剂量尚在人体的解毒能力范围之内,人体暂时没有表现出中毒症状?要不请张震康教授来给大家解释解释?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则消息。说“已在东北某城市试点自来水加氟”。怎么不公布是在哪个城市进行试点?试验效果如何?难道这也是秘密?不能让大家去这个城市追踪调查?还是这个“试点城市”是子虚乌有的,根本就没有进行自来水加氟试点工作?
还说“正在引进国外的加氟生产线”。请问“国外的加氟生产线”指的是哪个国家的加氟生产线?这个国家可靠吗?
世界上最早在自来水中加氟的国家是美国。这要从在20世纪初,美国的科罗拉多泉市和马尼图泉市一种神秘的“牙病”说起。
这种病人的牙齿上都出现了明显的褐斑,而且病人基本都是小孩。研究人员对这种病例的研究持续了30年,终于发现了,这是因为当地饮用水中含氟量过高所导致,这就是现在的“氟斑牙”。
但研究人员认为,是氟斑牙降低了龋齿的发生率。因为有氟斑牙的人不容易出现龋齿。后来,又得出一个结论:当饮用水中,每升含有1毫克的氟时,能够预防龋齿,也不容易产生氟斑牙。
如果氟斑牙降低了龋齿的发生率,是不是等于说,喝高氟水可以降低龋齿的发生率?
请建议自来水加氟的张震康教授回答一下:每升含1毫克氟的自来水是不是高氟水?
根据美国人的研究,如果这个浓度的水算高氟水,就容易产生氟斑牙,但为什么他们说“不容易产生氟斑牙”;如果不算高氟水,就不容易产生氟斑牙,也就跟“降低龋齿的发生率”扯不上关系,但为什么他们说“能够预防龋齿”?
请张教授帮大家捋一捋其中的逻辑关系。
除了中国和美国之外,目前可以查到的在自来水中加氟的国家有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根据中国外交部公布的信息,目前全世界被普遍承认的国家共有197个。明确加氟的只有五个,占比仅为2.5%。可见,如果在联合国来一次“是否应在自来水中加氟以防龋齿”的投票,反方国家将会以压倒性的优势取胜。
在世界上97.5%的国家都不在自来水中加氟的大背景下,中国该不该重新审视自己的饮用水标准,及时调整相关规定,以保障老百姓的健康呢?当初建议加氟的张教授是否应该站出来,给全国老百姓一个说法呢?
还有一个需要看到的事实是,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本来就是高氟地区。很多省份如山东、河北、河南、天津、内蒙古、新疆、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吉林的地下水水中氟浓度长期超标。有些地区的浓度甚至高达20毫克/升!氟含量超过1.0毫克/升的水就是高氟水!想想看,高氟地区的老百姓喝的是什么水!?
全国除上海、海南、台湾还没有发现氟中毒以外,其他省份都出现过。最严重的是山西和内蒙古。内蒙101个旗县中有77个旗县存在饮水型氟中毒,生活在高氟地区的人口大约为600万,氟斑牙患者现有170万(2018年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近7000万人饮用高氟水!
据卫生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中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流行的各类地方病中,氟中毒患者数量最大。全国有氟斑牙患者3877万人,氟骨症患者284万人!如果按照我国14亿人口计算,平均每35人中,就有1人氟中毒!
请问张教授,当初你在建议往自来水中加氟的时候,是否注意到以上事实?如果没注意到,是严重失职;如果注意到了,还要建议“在自来水中普遍加氟”,是何居心?
可见,即使不往自来水中添加任何氟,很多地区的自来水氟含量都已经严重超标,请问张教授,还需要“在自来水中普遍加氟”吗?还需要让“人们随时饮用”加氟水吗?
经查,你除了向全国政协建议在自来水中加氟以外,还与其他三位“口腔权威专家”异口同声地说,“使用含氟牙膏预防虫牙是安全、有效和经济的”。
对于这样的说法,各位读者相信吗?他是为大家的牙齿健康着想,还是嫌自来水的氟还不够多?
张教授自己喝加氟的自来水吗?自己用含氟牙膏刷牙吗?
作为普通老百姓,为了不被氟毒害,我们能做什么?
含氟牙膏很好办,直接不用。选择牙粉或别的方式清洁口腔。含氟自来水呢?用净水器过滤试试?
氟化物在水中溶解以后,其中的氟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氟离子的直径是0.133纳米。目前市场上的净水器中,过滤精度最高的是反渗透净水器。据说其反渗透膜的孔径最小可以做到0.1纳米。这个尺寸的孔径,氟离子自然是过不去的。但是,水分子的直径是0.4纳米。比反渗透膜的孔径大不少。水分子怎么过去?
有人说,这是通过增压泵把水分子硬挤过去的。姑且不论,增压泵的力量能不能把水分子挤过去。退一万步来讲,即使增压泵可以把水分子从反渗透膜的孔径中挤过去,那凭什么个头比水分子小得多的氟离子不会被挤过去?氟离子一旦穿过反渗透膜,就说明过滤失效。
事实上,用过滤的方法只能除掉比水分子大的杂质,比水分子小的氟离子是除不掉的。那还有什么办法?试试蒸馏。
蒸馏不会受杂质粒子大小的影响,它是通过温度来让被净化的液体与杂质分离。
水的沸点是100℃。被添加到自来水中的三种含氟化合物——氟硅酸、氟硅酸钠和氟化钠的沸点分别是108 至 109 ℃,840ºC,1700℃。均高于水。所以,如果水中含有这些物质,直到水烧干,它们仍然只能“乖乖”地待在蒸馏水机的锅底,不会混到蒸馏出来的水中。
所以,在净化含氟水方面,蒸馏比过滤更靠谱。
最后再说一下龋齿的防治问题。
由上文可知,要防治龋齿,应做好牙齿的清洁工作,以及少接触碳酸饮料、咖啡以及过酸或过甜等会导致口腔环境变“酸”的食物。事实上,根据中医的理论,要保护牙齿,还要保护好肾。因为肾主骨,而齿为骨之余。所以,肾的功能会影响牙齿的状况。肾的功能强大,牙齿一般不容易出问题,会比较坚固。反之,牙齿一般不会好,可能出现疼痛、松动、脱落、牙髓炎、牙周炎、龋齿等各种问题。那么,如何保护自己的肾?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吃没有毒素的食物和水
选择食物,要选没有农药、化肥、除草剂、防腐剂等毒素残留的食物。只有这样的食物,才不会给身体的脏腑,尤其是肝肾带来过大的解毒负担。相反,才会给身体带来优质的造血材料,为身体增加气血作贡献。吃有毒素残留的食物,不仅不能给身体增加气血,反而会额外消耗身体的气血。可以说,摄入不好的食物,对身体而言,就是赔本买卖。赔本买卖不能干。另外,也要少吃过咸、油炸、烧烤、熏制的食物。这些食物往往不够新鲜,热量还高,会加重肝肾的工作负担,对养肾不利。饮水方面,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尽量选择没有任何杂质的蒸馏水。因为出现工业污染之前的天然水已经几乎找不到。
2.适度多吃黑色食物
中医认为,“黑入肾”。多吃黑色食物,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面粉、黑木耳等,有利于养肾。除了黑色食物之外,核桃、韭菜、羊腰、山药、龙眼干等也对养肾有帮助。
3.选择对健康有利的炊具
为了不让好的食材和干净的水被污染,炊具的选择也要注意。为保险起见,最好不要用不粘锅。因为不粘锅有涂层,在高温下可能会释放出有毒物质,污染食物。不锈钢锅含镍、铬等重金属。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这些重金属可能会混进食物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可以选择传统的铁锅。经济实惠,安全耐用。生铁锅可以选择陆川铁锅,熟铁锅可以选择章丘铁锅。这两种锅由于质量过硬,口碑比较好。电饭锅、烧水壶、储水壶(尤其是储存热水的)、保温杯等可以选择陶瓷内胆的,不要选择有涂层或不锈钢的。
4.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人体的“电量”充足,包括肾在内的五脏六腑的各项生理机能才能长期保持正常。反之,如果经常睡眠不足,甚至熬夜,让身体经常处于亏电状态,不但容易伤肾,也容易伤害其他脏腑。熬一晚上,睡三天也补不回来。5.注意身体的保暖
不让身体着凉,相当于给身体节能,可以减少气血的消耗。尤其是睡觉时,如果身体不够暖和,很难睡得着。除了身体要保暖,脚的保暖也很重要的。因为肾经从脚底开始往上走。如果脚部受到寒冷的侵袭,导致经脉凝滞不通,会影响肾经气血的循环,进而影响肾的功能。平时不要光着脚走路,睡觉时不要将让冷风直接吹脚,冬天要穿袜子、多晒太阳。此外,脚底还有许多穴位,每晚睡前可适度按揉,特别是涌泉穴,长期坚持有养肾固精的作用。
6.保持二便通畅
不憋二便,大小便通畅,代谢废物及时排出,让身体气血循环的路径保持通畅,才有利于睡眠,也才有利于身体给肾“充电”。
7.适度运动
平时可适当进行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运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有利于让全身经脉保持通畅。经脉通畅,气血运行的阻力就小,相当于给肾这个电瓶省电。但是不建议进行剧烈运动。因为这样容易透支肾的“电量”,不利于养肾。
8.节制欲望
精神上,不过分追求名利,避免心理压力过大,可以少耗神。神是肾精所化。少耗神就是减少肾精的消耗,就是养肾;身体上,节制对美食、美酒、美色等的欲望,可以减少身体气血的消耗。气血的再生离不开肾。减少气血的消耗就是给肾减轻工作压力,就有利于养肾。
9.不要用不可靠的洗护用品
含有氟化物、月桂醇硫酸酯钠、二氧化钛、苯扎氯铵、苄索氯铵、氯二甲苯酚、三氯生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牙膏不能用;含有二恶烷、微量砷、硫酸盐、对羟基苯甲酸酯、甲醛释放剂、丙酸氯倍他索、三氯生、甲醛、甲基氯异噻唑啉酮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洗发水不能用;含有月桂醇硫酸钠、苯氧乙醇、苯甲酸酯类、氯化苯二甲烃铵、邻苯二甲酸酯类、硫酸盐、丙二醇、重金属(铅、汞、砷等)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沐浴露不能用......选择洗护用品时,一定要留意配料表。这些东西虽然单次用量不大,但是使用频率高。如果其中对人体“不友好”的物质,时间长了,也对健康不利。首当其冲的是解毒的主要负责单位——肝和肾。如果确实找不到可靠的洗护用品,就用清水。清水比含有一堆毒物的东西干净多了。
10.尽量不要吃西药
西药进入人体以后,都要通过肝脏和肾脏当中代谢,这会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是长期用药有可能会出现蓄积效应,从而对肝肾功能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另外,西药还会有已知或未知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胃肠道反应、胃黏膜损伤、过敏反应、皮肤瘙痒、皮炎、荨麻疹、药源性视力损害等。
相关阅读(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水分子是如何通过反渗透膜的?》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