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良:武松血亲复仇的悲剧与北宋灭亡的惨烈天谴
看到为兄报仇的武松被判三年有期徒刑,不由得想起了为母报仇被判死刑的张扣扣。武松为兄报仇斗杀悖逆天理人伦的奸夫淫妇被判三年有期徒刑,在《水浒》作者看来这已经足以构成朝廷腐败透顶的典型案例,以此解释了北宋灭亡的社会政治根源,就是这个社会已经丧失了天理人伦。即便是像武大郎这样胆小怕事、手无缚鸡之力、自食其力的老实人,在这个社会中也仍然是走投无路,不得好死;即便是像武松这样的天地英雄,要想维护天理人伦也只能违法犯罪。所以,这样的社会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历史合法性,最终必遭天谴灭亡。
后来北宋灭亡得极其惨烈,堪称是空前绝后的极其惨烈,北宋父子两任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像奴隶一样行“牵羊礼”坦胸露背跪在地上爬行,那些被俘的皇家女眷和贵族妇女更是惨不忍睹,连皇后皇妃都被送去妓院任凭金国官兵随意蹂躏,连南宋开国皇帝赵构的亲生母亲韦太后都被送入了妓院,最惨的时候一天接客高达105人,一般的贵族妇女下场更加惨烈至极,晚上被搂着睡,白天被煮着吃,那种天谴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端,无论此前还是此后,北宋皇家所遭受的劫难从来没有过如此的惨烈。这就是《水浒》用文学创作的形式,所揭示的悖逆天理必遭天谴的因果循环。这既是以佛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所讲的因果报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因果关系。
《水浒》展示了武松血亲复仇是东方文明的天经地义,而官府对武松判处三年徒刑的惩罚是悖逆天理人伦,所以才会遭到鬼神皆惊的惨烈天谴。由此而表达了东方文明最根本的法律观和伦理观,这就是天理是最高的法律,人伦是最根本的标准。凡是背弃这个最根本法律观和伦理观的社会,必然会遭到天谴,最终被苍天所抛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后来西方文明也接受了这一点,所以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西方的法律不再是社会法——由官僚富豪开会制定的法律——而是回归自然法,所谓自然法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天理人伦,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民心民意。这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最根本含义,也是现代西方共同诉讼制度的法律灵魂。
这就是山东版电视连续剧《水浒》特别是在此之前独立拍摄的《武松》对东方古老文明的现代传承,这就是山东版《水浒》忠实地表达了《水浒》原著的深刻历史内容,展示了东方政治文明对法律含义的最本质理解,这就是天理就是最高法律,道德就是最高法律,民意就是最高法律,从而实现了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完美交汇和高度融合。再加上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同年产生的山东民乐《一枝花》做主题曲,更加展示了武松等梁山好汉那种豪气干云而又苍凉悲壮的英雄感伤,可以说《一枝花》这首曲子本身就是那些走上革命造反道路的英雄豪杰的音乐版。这是后来央视版《水浒》那种娘娘腔音乐所根本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刘欢那首《好汉歌》,完全是广场舞大妈的扭秧歌音乐,反映了当代娘娘腔男人的音乐形象。
一部《水浒》告诉了人们,无论一个王朝多么强大,一旦失去了民心民意,一旦悖逆了天理人伦,无论他对老百姓的镇压多么成功,无论老百姓对它多么没办法,最终都难逃天谴的劫难。《水浒》中的北宋王朝统治老百姓很成功,经济和文化发展很成功,镇压老百姓起义也很成功,利用这一个起义军去消灭那一个起义军同样很成功,只是这一系列成功却掏空了北宋的天地正义,当东北白山黑水间一帮放羊的弓马弯刀兵临城下时,北宋朝廷才发现,像武松那样能打的人已经没有了,已经都被他镇压和消灭干净了,举国上下再无一人是男儿,虽然经济科技和武器领先于金国不止一个世纪,但是失去了梁山好汉那种血性的臣民,战斗力基本上等于零,所以才有了皇家宗室和满朝文武大臣全部被俘,从河南开封押向黑龙江的靖康之难。
巨大的天谴,极端的耻辱,无边的苦难,让被俘的北宋皇帝和大臣终于明白了有血性的国民,有血性的军队,是多么重要,特别是受尽了亡国奴苦难和女人苦难这双重苦难的韦太后等宫廷妇女更加明白血性的男人对国家安全有多么重要,对女人尊严有多么重要,所以她在被俘15年回国后(经过她儿子赵构皇帝与金国多次谈判才回到南宋的)第1句话就问:“大小眼将军在哪里?”因岳飞一只眼大一只眼小,所以被称为大小眼将军,当得知岳飞已经被他儿子赵构皇帝杀害了,韦太后当即放声大哭,哀痛之声震撼四野,后来终生素服素食,以纪念岳飞这些能够让大宋妇女不会受辱的血性男儿。可惜虽然韦太后等皇家妇女懂得了这个道理,可是他的儿子赵构皇帝并不懂得这个道理,就像他爹杀害了梁山好汉一样杀害了抗战将领岳飞,结果就是崖山之战20万老百姓陪着南宋皇帝跳海殉国,整个海面上一望无际全是尸体,又是一次巨大的天谴劫难。
虽然《水浒》书中没有直接写靖康之难对朝廷的天谴,而只写了对梁山好汉替朝廷杀害自己的阶级弟兄方腊起义军的天谴,除了武松等极少数人脱离朝廷之外,绝大多数梁山好汉都被朝廷斩草除根杀害了,但是通过对梁山好汉惨烈下场的描述,间接地为宋朝灭亡提供了一份历史答卷。
2025年7月14日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106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