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灯记》看革命的“忍与斗”
京剧《红灯记》以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传递密电码的斗争为线索,通过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三代人的命运,将“斗,忍,决斗”的辩证逻辑熔铸于阶级民族的仇恨之中。剧中的“忍”是藏锋守拙的策略,“斗”是宁死不屈的决绝,二者在艰巨使命中形成深刻呼应,恰是被压迫者在绝境中“以忍蓄力、以斗求胜”的生动寓言。
一、“忍”:藏锋于日常,以静制动的斗争智慧《红灯记》中的“忍耐”从不是懦弱的妥协,而是地下工作者在敌人眼皮底下的生存策略与使命坚守,充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斗争艺术。 李玉和作为铁路工人,表面上是“磨剪子锵菜刀”般的普通劳动者,对鸠山的“关照”笑脸相迎,对特务的监视不动声色——这种“忍”是为了掩护“密电码”这一核心任务,是在敌强我弱时的“藏锋”。他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中唱“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它”,用最朴素的日常掩盖革命身份,实则早已将密电码藏于饭盒,随时准备传递。这种“忍”有明确的目标:不是苟活,而是等待“接头”的时机,正如他对铁梅说“遇事要沉着,千万莫慌张”,将“忍”转化为观察、等待、布局的智慧。 李奶奶的“忍”则带着更沉重的历史记忆。她深知“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对铁梅隐瞒家史十七年,不是要孩子“忘记仇恨”,而是怕她年少冲动暴露行踪。直到李玉和被捕,她才在《痛说革命家史》中揭开真相:丈夫为革命牺牲,自己收养铁梅,三代人早已是“革命的火种”。这种“忍”是对革命后代的保护,是将仇恨深埋心底、等待时机成熟再点燃的克制——正如地下工作的纪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忍”是为了让“火种”不被狂风熄灭。 铁梅初期的“忍”是懵懂中的遵从。她对父亲的“神秘”似懂非懂,对奶奶的“严厉”默默听从,甚至在特务搜查时紧张得“心直跳”。但这种“忍”里藏着成长的种子:她偷偷学父亲磨剪刀的样子,记挂着“红灯”的暗号,在日常琐碎中不知不觉接受着革命的熏陶。这种“忍”是觉醒前的蓄力,如同地下的根须,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延伸,终会破土而出。
二、“斗”:亮剑于绝境,以死明志的信仰抉择当敌人撕破伪装、压迫突破底线,“忍”的策略必然转向“斗”的决绝。《红灯记》中的“决斗”,从来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为信仰、为使命、为后代的“向死而生”。 李玉和的“斗”是钢铁般的坚贞。被捕后,面对鸠山的“美酒佳肴”“封官许愿”,他以《浑身是胆雄赳赳》回应:“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妈要把冷暖时刻记心头”——看似牵挂家人,实则拒绝投降的立场斩钉截铁。敌人用酷刑逼供,他唱“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头,节烈人何惧严刑拷打”,将肉体的痛苦转化为精神的胜利。这种“斗”不是为了个人存活,而是为了守住密电码的秘密,让组织的任务得以延续。他的牺牲是“斗”的最高形式:用生命为铁梅“铺路”,用死亡唤醒更多人的斗志,正如他临刑前对铁梅说“莫悲伤,莫彷徨,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将“斗”的精神化作不灭的火种。 李奶奶的“斗”是用生命传递信仰。她明知说出家史就是与敌人“摊牌”,却在刑场前从容讲述“三代人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革命渊源,不是为了乞求怜悯,而是要让铁梅(也让观众)明白:他们的斗争不是个人恩怨,而是“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事业。她喊出“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在枪声中赴死,用最壮烈的“斗”为铁梅完成“最后一课”——革命的路必须走下去,哪怕付出生命代价。 铁梅的“斗”是觉醒后的接力。父亲和奶奶牺牲后,她从“哭爹喊娘”的悲痛中站起,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时,眼神已从迷茫变为坚定:“他们和爹爹都一样,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她烧掉家史(避免暴露),接过密电码,模仿父亲的样子“提篮小卖”,在敌人的监视下完成传递任务。这种“斗”是成长的必然:从“忍”中的懵懂,到“斗”中的担当,她不再是需要保护的孩子,而是接过“红灯”的革命者。她的“斗”证明:压迫能夺走生命,却夺不走信仰的传承,“前赴后继”正是“斗”的延续性所在。
三、“忍”与“斗”的辩证:革命信仰下的策略统一《红灯记》的深刻之处,在于将“忍”与“斗”熔铸于“信仰”这一核心——二者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同一使命在不同阶段的策略。 “忍”是“斗”的准备:李玉和的日常隐忍,是为了“接头”时的精准一击;李奶奶的十七年沉默,是为了让铁梅在关键时刻“顶上去”;铁梅的初期遵从,是为了积蓄“接过红灯”的力量。没有这种“忍”,革命火种早已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中熄灭。 “斗”是“忍”的归宿:当敌人的动作与形势发展,要求更坚决的斗争时,“斗”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李玉和的坚贞、李奶奶的赴死、铁梅的接力,是对压迫者从不会因为“忍耐”而仁慈的回应,唯有“斗”才能让他们明白:被压迫者的骨头是硬的,信仰是烧不毁的。 而“红灯”这一核心意象,正是“忍”与“斗”的精神纽带:它平时挂在门框上,是“忍”时的暗号、是平凡生活的装饰;而当需要传递使命时,它就成了“斗”的旗帜、是照亮前路的火炬。三代人守护的不仅是“密电码”,更是“红灯”所象征的信仰——这信仰让“忍”有了方向,让“斗”有了勇气,让“斗,忍,决斗”的历程最终指向“解放”的未来。 从李玉和的“藏锋”到铁梅的“接力”,《红灯记》以现代京剧的铿锵唱腔与程式化动作,将被压迫者的生存智慧与斗争意志演绎得淋漓尽致。它告诉我们:“忍”不是向黑暗低头,而是在黑暗中擦亮火种;“斗”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对光明的至死坚守。这种“斗忍合一”的逻辑,恰是所有被压迫者在抗争中淬炼出的解放哲学——只要信仰不灭,“红灯”就永远会举起,“决斗”就永远会走向胜利。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