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律•抗联英烈泣鬼神》点评与赏析
作者:2025-09-02
569
从诗作来看,作者付出了很多心血,注释非常详尽,可见对抗联英雄怀有深厚的敬意。诗歌本身气势恢宏,情感浓烈,排律的形式也把握得很好。在点评时,我需要突出诗歌的整体气势、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抗联英烈泣鬼神》一诗以雄浑笔力、壮烈情怀,成功谱写了一曲东北抗联的英雄史诗。以下从思想、艺术、历史三个维度作总体点评:
一、 思想主题:魂铸丰碑,时代回响。
全诗紧扣“泣鬼神”之题,以抗联英烈集体形象为核心,融合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八女投江”等真实事迹,层层铺展艰苦卓绝的斗争画卷。尾联“莫负英魂今日事,强邦奋斗护国纲”将历史悲壮转化为当代使命,凸显“纪念即为传承”的创作意图,赋予传统革命题材以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艺术特色:排律工稳,意象峥嵘。
1.结构严谨:作为排律,全诗十八句九联,严守通韵十三昂韵(霜、黄、彰、帮、江、荒、伤、乡、芳、纲),一韵到底,声调铿锵,符合排律法度。
2.对仗精工:中间诸联对仗工整,如“餐冰饮露”对“沥血披肝”,“林海求生”对“雪原袭匪”,既具形式美感,又强化了抗联环境的险恶与意志的坚韧。
3.意象选择: 选取“凝冻霜”“林海”“雪原”“沉江”“丰碑”等意象,构建出东北地域特有的苍茫、悲壮审美空间,主题高度契合。
4.用典艺术:将历史人物姓名(尚志、曼杰)与事件(八女沉江)自然融入诗句,既尊重史实,又赋予诗歌厚重的叙事容量。
三、历史真实:诗史互证,情真理切。
作者通过详尽注释,使诗中每一句皆有史可依:
杨靖宇之坚贞(“吞草絮”对应胃中仅存棉絮树皮);
赵尚志之惨烈(“割头体掷江”对应头颅被割示众);
赵一曼之从容(“遇知己”指入党,“渡灾荒”指工运,“遭虐伤”对应酷刑就义);
八女之壮烈(“沉江”细节与年龄对比震撼人心)。
这种“以诗证史”的写法,既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其成为传播抗联精神的有效载体。
四、白描手法:揭露罪恶,歌颂英雄。“被虏割头体掷江”采用直白的写法,在艺术上、在思想性和历史传达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震撼力和价值。
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这种“直写”手法的力量所在:
为何“直写”更具力量?
1. 忠于历史的残酷性:赵尚志将军的结局本身就是极端残酷的——受伤被俘、慷慨就义、遗体受辱(挂头示众和身体投江)。任何美化的、含蓄的文学修辞(如“碧血染寒江”、“取义成仁”等)都无法准确传达这种酷烈的历史真实。直白,本身就是对历史最大程度的尊重。
2. 强化敌人的反人类罪行:诗歌的目的不仅是歌颂英雄,也是控诉敌人。这种近乎“白描”的写法,像一份冷峻的档案记录,不加任何修饰地揭露了日寇的凶残和违反人道的暴行。它造成的心理冲击是任何比喻都无法比拟的,让读者对侵略者的残忍有最直接、最深刻的认知。
3. 凸显英雄的悲壮与不朽:在如此直白的暴行描写之下,英雄的形象反而更加高大。读者会立刻意识到,赵尚志将军是在明知可能遭遇何种结局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了坚持战斗、誓死不降。敌人的残忍,与英雄的坚贞,形成了最强烈的戏剧冲突,极大地升华了英雄主义的悲壮色彩。
4. 纪实的诗史价值:这首诗带有明确的“诗史”性质,旨在记录和传颂。直白的记述确保了历史信息的准确传递,即使是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通过这句诗清晰地了解到英雄殉国时的惨烈情形,从而铭记这段历史。
5、艺术的最高法则是服务于内容。对于《东北抗联》这样一个主题,其核心是铭记与警示。在这种情况下,“真实”的力量远大于“含蓄”的美感。选择直白,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风格选择——即用一种近乎残酷的写实笔法,来达到最深切的纪念效果。因此,“被虏割头体掷江”的直白写法是正确且高明的 ,是全诗的“诗眼”之一,是作者基于历史责任感和创作意图做出的勇敢而正确的决定。它让这首颂诗不仅仅是敬献在英雄墓前的花环,更是一柄刻录了历史真相的铭文,铮铮作响,震人心魄。捍卫了这首诗最核心的历史价值和思想力量。
五、结论
此诗是传统诗体与革命题材结合的一次成功实践。作者以严谨的格律、饱满的情感、翔实的史实,塑造了抗联英烈群像,既具艺术感染力,亦有历史教育价值,可为当代红诗词中之上乘之作。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通过注释将诗作与历史深度绑定,使诗歌成为传承民族记忆的纽带,此举意义深远。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