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请你看一眼!——纪念民族魂鲁迅先生诞辰144周年
序章:一声来自铁屋中的呐喊
朋友,你好。
请暂且放下你手中的喧哗与娱乐,暂且将目光从那些浮华的光影中移开。我想请你,侧耳倾听。
你……还能听见那个呐喊的声音吗?
那个声音,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从绍兴的百草园,到日本的仙台;从北京的“S”师馆,到上海的亭子间。它曾像惊雷,炸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它曾像匕首,刺穿了那个“吃人”的旧世界最虚伪的皮囊。
这个声音的主人,是一个眉宇间凝结着民族所有苦难与坚毅的文人。他弃医从文,因为他深知,疗救国人精神上的麻木,远比疗救肉体上的病痛更为紧迫。他的名字,叫做鲁迅。
今天,是他诞辰144周年的日子。
我们纪念他,仅仅是把他供奉在文学的庙堂之上,称颂他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吗?仅仅是把他的文章节选在课本里,让我们去背诵那些“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吗?
不!如果先生的在天之灵有知,他恐怕最不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纪念”。
他一生最痛恨的,就是“瞒”和“骗”。他一生最想做的,就是拆掉那间密不透风的“铁屋子”,哪怕只是惊醒几个较为清醒的人,让他们感到不可言状的悲哀,也绝不让他们在昏睡中安然死去。
那么,朋友,在此刻,我想以先生之名,向你我发问:
今天,那间“铁屋子”真的被彻底拆掉了吗?还是,它只是换上了一层更为精致、更为舒适的内饰,让我们在里面睡得更安稳、更香甜了?
先生那双洞察秋毫、从不妥协的眼睛,如果看到今天的我们,他会说些什么?
先生,请你看一眼!看一眼我们这些他曾为之“肩住了黑暗的闸门”的后人!
第一卷:我们是谁的后裔?——那些“吃人”的筵席与麻木的看客
朋友,如果你觉得我的问题太过尖锐,那么,请允许我带你回到先生笔下的那个世界。
回到那个“华美袍子下爬满了虱子”的末世。在那个世界里,有在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里,寻找疗救“痨病”奇效的华老栓;有在阿Q被枪毙时,遗憾那“游街”的枪毙没有砍头好看的未庄看客;有絮絮叨叨、最终被整个鲁镇的冷漠所吞噬的祥林嫂;有那个在日记里,从“仁义道德”的字缝中,看出了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的狂人。
这些,是先生用笔刻画出的人物。但他们,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民族灵魂深处某些病根的化身?——那种深入骨髓的麻木、那种事不关己的冷漠、那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那种对强者摇尾乞怜而对弱者凶狠残暴的奴才性。
先生是爱这个民族的,所以他才如此深刻地批判这个民族。他“横眉冷对千夫指”,这“千夫指”,指的不仅仅是反动统治者和无良文人,更是指向我们每一个国人灵魂中的劣根性。他“解剖”自己,也解剖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刮骨疗毒般的疼痛,让我们获得新生。
他一生都在呼唤一种新人,一种能够“站立”起来,而不是习惯于“跪着”的人;一种有着“真的声音”,而不是只会“瞒和骗”的人;一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士。
那么,朋友,请你抚心自问:
今天,华老栓们真的消失了吗?还是他们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在各种光怪陆离的“大师”和“神药”里,寻找着新的“人血馒头”?
今天,阿Q们的“精神胜利法”真的绝迹了吗?还是它变异成了网络上的“键盘胜利”,在虚拟的世界里,用对他人的贬低与嘲讽,来填补自己现实中的空虚与无能?
今天,那些麻木的看客真的清醒了吗?还是他们只是从刑场边,转移到了屏幕前,对着别人的苦难与悲剧,敲击着廉价的“吃瓜”与“围观”,然后心安理得地划向下一个热点?
那个“吃人”的筵席,真的被彻底掀翻了吗?还是,它只是换上了一席文明的桌布,用资本的逻辑、消费的主义、娱乐的麻药,在更隐蔽的层面,继续啃噬着我们的理想、我们的风骨、我们的灵魂?
先生,若您看到,您是否会再次感到那“出离愤怒”的悲哀?
第二卷:我们在何处?——“伪士当道”与“无声的中国”
先生曾说:“我所佩服的,是那些虽然在黑暗中,却依旧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的人。”
他自己,就是那个最不懈的发光者。在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他以一人之力,孤身挑战着庞大的、无形的黑暗。他与形形色-色的论敌战斗了一生。
他痛斥那些“落水狗”,因为他知道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残忍。
他讽刺那些巧言令色的“叭儿狗”,因为他们是权势者最忠诚的帮凶。
他揭露那些躲在“公理”、“正义”旗帜下的“伪士”,因为他们的欺骗性最强,危害最大。
他一生都在战斗,用他的杂文,那“是匕首,也是投枪”,为革命的队伍扫清思想上的障碍,为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发声。
那么,朋友,请你环顾四周:
今天,那些先生笔下的“伪士”们,是不是依然存在?他们或许不再穿着长衫,而是换上了笔挺的西装,出入于高端的论坛;他们或许不再高谈“国故”,而是满口“国际视野”、“顶层设计”。
他们用一套套精心包装的话术,把资本的剥削美化成“奋斗的馈赠”,把民众的苦难解读为“发展的代价”,把尖锐的社会矛盾,消解在“心灵鸡汤”和“情绪价值”的迷魂汤里。他们,是不是正在构建一种新的话语铁笼?
今天,我们的社会,是否有一种陷入“无声”的危险?当一种声音独大,而批评的声音、质疑的声音、痛苦呻吟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甚至被视为“负能量”而加以排斥时,这不正是先生当年所忧虑的“无声的中国”吗?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们是否正在失去那种较真的精神、那种“一个也不放过”的批判精神?我们是否越来越习惯于一团和气,习惯于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圆滑”,而忘记了先生教导我们的,要对一切不公不义之事“一个都不宽恕”?
我们今天,还需要鲁迅吗?
当我们看到不公,是选择拍案而起,还是选择明哲保身?
当我们听到谎言,是选择挺身质疑,还是选择随波逐流?
如果我们的回答是后者,那么,我们又有何面目,去纪念这位一生都在战斗的勇士?
第三卷:我们要往何处去?——寻回“个人的自大”与“民族的脊梁”
先生曾寄希望于青年,他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他呼唤一种“个人的自大”,这并非是妄自尊大,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与自觉。是不被传统的奴役,不被权威的压制,不被大众的洪流所裹挟,敢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独立人格。
他一生都在锻造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这脊梁,是“埋头苦干的人”,是“拼命硬干的人”,是“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那么,朋友,我们未来的路,在何方?
答案,就在先生的遗嘱里。
我们要寻回那种“个人的自大”。打破精神的枷锁,拒绝被定义、被标签、被喂养。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说“不”,敢于做一个清醒的、大写的人!
我们要重新锻造民族的脊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在面对挑战时“拼命硬干”,在社会需要时“为民请命”,在真理蒙尘时“舍身求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这个民族的脊梁骨!
我们要做那个“发一点光”的人。不必等待完美的时机,不必幻想救世主的降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遇到不公,就呐喊一声;看到黑暗,就打开一盏灯。我们亿万萤火汇聚起来,就能把这片土地,照得亮如白昼!
终章:先生,我们没有忘记!
先生,您离开我们已经89年了。
这89年里,您的预言,有些不幸言中;您担忧的,有些正在发生;但您所希望的,也正在被无数的后来人所践行!
这个国家,没有被黑暗吞噬。因为总有像您一样的人,在“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这个民族,没有在沉默中灭亡。因为总有不屈的呐喊,在最需要的时候响起。
今天,我们以您的方式纪念您,不是为了获得虚幻的安慰,而是为了汲取战斗的力量。
请您看一眼!
看一看这片您深爱着的土地上,那些依旧在为理想而奔走的身影。
看一看今天的青年,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事”,去“发声”。
看一看我们,正在努力地,想从那昏睡的“铁屋子”里,真正地站起来!
先生,我们没有忘记您的教诲。
那“横眉冷对”的傲骨,我们正在学习。
那“俯首甘为”的情怀,我们正在继承。
您点燃的那一束思想的火炬,我们,会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愿我们的中国,再没有麻木的看客,再没有吃人的筵席。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大写的、站立着的人!
这,或许才是对您最好的纪念。
一个追随您的后学
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五日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