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共同富裕?关键看你能不能坚持集体经济!
有人说人民公社就是贫穷,说人民过着共同贫穷的日子,说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可这些人,从来没真正理解过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确实条件艰苦,但那是一个刚刚摆脱战乱、百废待兴的时代。判断贫穷还是富裕,不能脱离历史背景,更不能只看表象。
在公社体制下,农民有地种、有饭吃、有医看、有书读。那时社员夫妇能养活七八口之家,抚养四五个孩子不稀奇。没有一个孩子被饿死街头,没有一个老人孤苦无依。农民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干活记工分,分配凭劳动。谁也不能靠投机取巧发财,也没人能压榨他人而致富。人心齐,土地肥。
毛主席早就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集体化。建国初期,中国农业基础薄弱,靠一家一户的力量根本无法抵御自然灾害,也无法实现机械化、电气化。人民公社的建立,使农田水利建设得以大规模展开,农业技术迅速推广。许多地方修了水渠、建了泵站,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转向主动调控。江苏武进的农民第一次用上了电动脱粒机,晚上家家煤油灯变成了电灯,这些变化让农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农村的教育、医疗在公社体制下普及。大队有卫生室,公社有医院,孩子上学不用愁,村村能广播。一个国家的进步,不在于少数人的富贵,而在于大多数人的觉醒。公社时期,中国农村扫除了文盲,人民平均寿命从建国初的三十多岁提高到六十多岁。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劳动人民生命质量的提升。
把那时与建国前的破败相比,那是从一无所有到共同拥有的跨越。农民第一次成为土地的主人,第一次拥有组织和依靠。
今天还能看到一些坚持集体经济的地方,比如河北的周家庄。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实行工分制,靠集体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早在2002年,周家庄就建了三千多座住宅楼,所有农民都住上了新房,一分耕地没占,还腾出八百多亩耕地继续生产。后来又建了新村,高楼成排,每平米定价1500元,从建到交房从未涨价。
教育和医疗全由集体承担。幼儿园、小学、中学、卫生院一应俱全,孩子读书不用掏钱,老人看病不用愁。社员每年只交少量费用,就能享受几乎免费的医疗服务。合作医疗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延续至今,报销比例高达九成。老人有赡养,残疾人有人照顾,鳏寡孤独者有人帮。这些保障不是施舍,而是劳动者通过集体经济获得的权利。
周家庄的干部都是农民选出来的,和普通社员一样记工分领工资。没有谁能靠权力发财,没有人能把集体当成自己的私产。正因为权力归集体、财富归劳动者,周家庄没有村霸,没有贪腐,没有两极分化。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人心齐整。这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南街村、大寨村也是如此。这些地方都经历过单干与再集体化的过程。单干初期确实解放了生产力,但很快暴露了问题:资源分散、竞争无序、利益分化。重新走上集体道路后,才形成了规模效应和抗风险能力。南街村靠集体积累发展工业,村民不出村就能上班、看病、读书;大寨村靠集体改天换地,把穷山沟变成了米粮川。这靠的不是个人发财梦,而是集体奋斗的意志。
而那些被树成“改革样板”的地方,比如小岗村,当年包干到户确实解决了温饱,但几十年过去,始终难以真正富裕。直到后来的书记沈浩带领村民重新学习大寨、南街的经验,重新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小岗村才重新焕发生机。事实早已说明,靠单干,农民能温饱;靠集体,农民能富裕。
毛主席曾提醒,要防止资本主义倾向回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那些轻视人民公社的人,只看见了贫,没看见公;只记得分,忘记了合。人民公社的价值,在它让普通人有了命运共同体,让劳动不被剥削,让集体不被出卖。
毛主席时代的集体经济,就是这种共同富裕的雏形。
事实已经回答了问题。人民公社让穷人有饭吃、有书读、有尊严;集体经济让劳动者真正过上好日子。坚持毛泽东思想,坚持集体经济,才是通向共同富裕的唯一道路。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