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为人民服务”被碾出深沟:谁在撕裂我们的精神坐标?

作者:希言寰宇 2025-10-24 287

  引言:卫星图里的伤痕,刺痛了整个春天

  近日,一组卫星影像在网络上掀起巨浪。画面中,新疆哈密戈壁滩深处,一组刻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为人民服务"巨型地标,原本方正有力的字体间,赫然出现数道深达半米的沟壑。

  卫星轨迹记录着这场持续近一年的破坏:从2024年6月首次发现轻微磨损,到次年3月"人"与"民"之间的连接处被彻底撕裂,车轮碾压的痕迹如同一道狰狞的伤疤,烙在这片曾被热血守护的土地上。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破坏。当"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被车轮反复蹂躏时,被撕裂的不仅是戈壁的地表,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被挑衅的不仅是《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更是全体国人对"人民"二字的集体信仰。

  这场发生在戈壁深处的"文字屠杀",为何能点燃全网怒火?当民间团队自费20吨砂石修复地标时,破坏者却在短视频平台辩称"没搞破坏";当空军官方致以敬意时,公众却在追问:那些碾压"人民"的人,究竟在仇恨什么?

  我们需要一场深度追问:从历史到现实,从法律到人性,这场"人民"保卫战,究竟在捍卫什么?

  (一)

  戈壁滩上的精神灯塔

  "为人民服务"是如何刻进大地的?

  要理解这场破坏的荒诞,首先需要回溯这组地标的诞生——它不是普通的旅游刻字,而是一个时代的信仰具象化。

  1960年代,新疆哈密作为西北防空的重要节点,驻扎着一支空军训练部队。当时的戈壁滩寸草不生,风沙能卷走帐篷,却吹不熄官兵们"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据退休老战士王建国回忆(曾参与地标建造):"我们连的任务是保障航线安全,冬天零下30度,手冻得握不住铁锹,就用嘴哈气接着干。"

  没有大型机械,官兵们就用钢钎、铁锤、炸药,在戈壁滩的花岗岩层上一点点凿刻。"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每个字高3米、宽2米,总长度15米,耗时三个月完成。

  这不是简单的标语,而是战士们的精神宣言——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里,用血肉之躯向祖国和人民承诺:"我们的每一次起飞,都是为了守护你们的安宁。"

  更特殊的是,这组地标并非孤立存在。据军事史学者考证,它与同一时期西北多个军区的"红色地标"形成网络,既是训练坐标(飞行员以此校准航线),更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当地牧民至今记得:"那时候解放军帮我们打井、修房子,我们在石头上也刻'向解放军学习',大家的心贴得很近。"

  2008年,新疆军区将其列为"国防教育基地";2015年,哈密市将其纳入"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名录。尽管未被列入全国文物普查,但它早已超越物理存在,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符号——就像延安的宝塔山、西柏坡的纪念碑,这些刻在大地上的文字,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党史"。

  (二)

  车轮下的罪恶

  破坏者为何盯上"人民"二字?

  从卫星轨迹看,破坏行为呈现明显的"针对性":其他区域仅有零星碾压,唯独"人民"二字间被反复深耕,沟壑最深处达50厘米,仿佛要将这两个字从大地上抹去。

  这不是一次失控的"玩闹",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亵渎。

  根据哈密警方调取的周边监控,破坏者驾驶一辆改装越野车,多次进入保护区。视频显示:车辆先在"人"字右侧反复绕圈,压出宽约半米的车辙;随后倒车至"民"字左侧,猛踩油门斜向冲刺,硬生生在两字间犁出一道深沟。更恶劣的是,破坏者甚至在沟壑边缘刻下模糊的"无关"二字,试图掩盖动机。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摧毁'人民'二字的连接,切断其与历史的关联。"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芳分析,"选择戈壁滩这种监管薄弱的地方,选择最具精神价值的'人民'二字,说明破坏者清楚自己在挑战什么。"

  那么,破坏者为何如此仇恨"为人民服务"?

  一种可能是"历史虚无主义"作祟。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一股歪风,贬低英雄、解构崇高,将集体主义精神污名化为"洗脑"。这类人以"反权威"为乐,将"为人民服务"视为"过时的口号",试图通过破坏实物来消解其精神价值。

  另一种可能是极端个人情绪的宣泄。哈密当地一位民警透露,经初步排查,破坏者张某(化名)曾因交通违法被空军某部纠察队批评,怀恨在心。"他可能将对组织的不满,转嫁到了象征军人精神的'人民'地标上。"

  但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的"示范效应"。当破坏者发现戈壁滩缺乏监控、修复困难时,其行为可能被效仿——今天破坏"为人民服务",明天就可能染指其他红色遗址。正如网友所言:"车轮压过的不是石头,是所有人的底线。"

  (三)

  从生态破坏到刑事犯罪

  破坏者逃得掉吗?

  事件发酵后,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破坏者该承担什么责任?

  答案是:从生态到法律,他的每一步都在越界。

  首先,违反地方生态法规。《哈密市戈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戈壁滩进行碾压、挖掘等破坏地表形态的活动;旅游、自驾需在指定区域进行,违者最高可处5万元罚款。"张某的行为造成约200平方米地表损毁,仅这一项就够行政处罚。

  其次,涉嫌损毁公共设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盗窃、损毁油气管道设施、电力电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水利防汛工程设施或者水文监测、测量、气象测报、环境监测、地质监测、地震监测等公共设施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尽管"为人民服务"地标未被列入文物,但其作为"具有公共纪念意义的设施",受法律保护。哈密市文旅局已明确表态:"它承载着集体记忆,属于公共文化财产。"

  更严重的是,若被认定为"故意毁坏财物罪",张某可能面临刑事追责。《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目前,哈密市发改委已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损失,初步估算修复费用超50万元(含生态修复与文化价值损失),已达到"数额巨大"标准。

  "即便修复了,精神创伤也无法用金钱衡量。"新疆大学法学院教授赵晓光强调,"这类案件的特殊性在于,破坏行为伤害了公众的情感认同。法律不仅要惩罚个体,更要向社会传递信号:侮辱集体的精神符号,就是与全体人民为敌。"

  (四)

  修复容易,人心难平

  民间与官方的温暖接力

  在破坏者推诿塞责的同时,一群普通人站了出来,用行动诠释什么是"人民的守护"。

  2025年4月初,历史爱好者陆遥团队得知消息后,自费筹集20万元,从内蒙古运来20吨砂石。他们租用卡车、挖掘机,在戈壁滩上搭起临时帐篷,用了7天时间填补沟壑。"我们不是专家,但知道这些字不能倒。"陆遥说,"小时候爷爷总给我讲空军的故事,现在我有能力了,必须做点什么。"

  修复过程比想象中艰难。戈壁滩的风沙会填埋新铺的砂石,烈日会让胶结材料快速开裂。团队反复试验,最终采用"分层压实+环保胶结剂"工艺,才让字迹重新清晰。当最后一块砂石铺好时,队员们对着地标敬了个礼:"前辈们,我们替你们守住了。"

  更让人动容的是空军的回应。4月15日,西部战区空军官方微博发布视频,镜头扫过修复后的地标,配文:"感谢每一位守护‘人民’的人。这五个字,是人民军队的根,也是我们永远的信仰。"这条微博下,10万+网友留言:"泪目!人民没有被辜负!"

  当地政府也迅速行动:成立多部门联合工作组,完成现场勘察、证据固定;将地标纳入第五批文物普查预备名单;计划在周边加装监控、设置警示标识;更重要的是,启动"红色地标保护条例"立法调研,试图从制度层面堵住漏洞。

  "修复石头容易,修复信任需要时间。"哈密市文旅局局长张敏表示,"我们不仅要让地标‘长’回来,更要让公众看到,破坏行为必被追究,守护精神会被铭记。"

  (五)

  比戈壁更辽阔的

  是我们的精神原野

  这场事件之所以引发全网震动,本质上是公众在捍卫一种"精神主权"。

  "为人民服务"不是抽象的口号,它是具体的:是战士在戈壁滩啃冻馒头的坚持,是医生在抗疫一线的逆行,是教师在乡村学校的坚守。当地标被破坏时,人们愤怒的不是石头被碾坏,而是有人试图否定这些具体而微的付出,割裂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正如网友"@戈壁老陈"所说:"我爷爷是当年刻字的老兵,现在我带着孙子去看‘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告诉他,我们的幸福从哪里来。如果连这都能被破坏,我该怎么跟孩子解释‘感恩’二字?"

  更深层的焦虑在于,当红色遗址屡屡被破坏,当历史记忆逐渐模糊,我们是否会失去精神坐标?

  这些年,类似事件时有发生:某地革命烈士陵园被改建成商业楼盘,某抗战遗址因年久失修坍塌无人管,某些网红为博流量在英雄雕塑上刻字……这些行为共同指向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些"看不见的财富"?

  严惩破坏者,守护的是每个普通人的"人民"信仰!

  目前,张某已被公安机关控制,案件进入司法程序。但比惩罚更重要的,是这场事件带来的反思:

  我们需要更严密的红色遗址保护体系,让每一块刻着信仰的石头都有"守护人";

  我们需要更生动的红色教育,让年轻人明白"为人民服务"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祖辈的热血、父辈的汗水;

  我们更需要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零容忍,因为摧毁一个地标容易,重建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戈壁滩上的沟壑终将被填平,但有些伤痕永远刻在记忆里。当我们站在修复后的"为人民服务"地标前,看到的不仅是五个大字,更是一个民族对信仰的坚守,对正义的执着。

  正如陆遥团队在修复日记里写的:"我们填补的是石头上的沟壑,更是人心的裂痕。只要还有人愿意站出来守护,‘人民’二字就永远不会倒下。"

  有网友建议:"应将‘为人民服务’地标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升保护层级。"也有退役军人留言:"希望更多人走进军史馆,了解这些地标的背后故事。"我们相信,这场守护"人民"的战役,终将成为一堂全民必修课——它教会我们:有些东西,比戈壁滩更辽阔;有些信仰,比车轮更坚硬。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