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如此,便对么?
夜色深沉,村落沉入古老的睡梦。只有村口老井的轱辘,在风中发出年复一年的吱呀声,仿佛在重复着一句无人听清的诘问。这井水养育了代代子孙,也映照过无数顺从的面孔,他们依着“从来如此”的规矩生老病死。然而,那轱辘的呻吟,是否正是一种不甘的质疑?
这声质疑,穿越时空,在历史的甬道中激起回响。它叩问的,正是那披着“永恒”外衣的现存秩序。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将任何社会形态、制度或观念凝固化、绝对化,都是一种深刻的迷思。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要义,便在于揭示宇宙万物——尤其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运动、变化与发展规律。所谓“从来如此”,不过是漫长发展序列中的一个暂时片段。封建宗法“君权神授”的观念,曾被视为天经地义,禁锢人心千年,最终却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冲击和启蒙思想的批判下,显露出其历史的暂时性与阶级的狭隘性。它并非“从来如此”,也绝不会“永远这般”。将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体事物,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这本身就是对鲜活、流动的历史实在的僵化理解。
“从来如此”的断言,往往并非不偏不倚的客观陈述,而常是特定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工具。历史唯物主义启示我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当旧的秩序、规范、习俗被冠以“祖宗成法”、“天然合理”的光环时,其背后隐藏的,常是既得利益集团希望永久固化现有权力结构的企图。它们试图将历史的、暂时的统治关系,粉饰成永恒的、自然的秩序,以此消弭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意识。正如“剥削有理,命该如此”的论调,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早期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以不同形式存在,其目的无非是让被剥削者安于命运,放弃对更公正社会秩序的追求。因此,对“从来如此”的盲从,在政治上可能意味着对不公秩序的默许与顺从。
那么,冲破这“从来如此”的迷障,动力源于何处?答案深植于社会生活的根基——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之中。生产力作为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其不断发展,必然与一度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产生尖锐冲突。当新的生产力代表——新兴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必然要求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那些束缚新生产力的“从来如此”的律法与观念,便成了必须被摧毁的桎梏。从手工工场主对抗行会束缚,到工业无产阶级挑战资本逻辑,历史的每一次重大跃进,无不伴随着对陈旧“传统”的激烈否定。正是这种基于物质生产实践的内在矛盾,为批判和超越“从来如此”提供了最根本的动力与可能性。
因而,面对“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拷问,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态度,绝非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秉持一种坚定的批判性与革命性的实践立场。它要求我们将一切现存事物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审视,剖析其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与内在矛盾,揭示其历史的暂时性与变革的必然性。这种批判不是为否定而否定,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致力于通过现实的实践去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状况。正如那口老井,若其水源已然枯竭或遭污染,即便轱辘声再悠远,我们也应有勇气去开凿新泉,而非坐守陈规,渴死于“传统”之旁。
风止了,轱辘声暂歇,但那份质疑却如星火,在暗夜中格外清晰。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息,任何将现状永恒化的企图,终将被辩证发展的洪流所冲破。唯有勇于审视、敢于批判、勤于实践,方能挣脱“从来如此”的惰性引力,在创造新世界的征程中,书写属于人的、动态的、解放的“应然”篇章。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