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解决问题”,老百姓的尊严和公道,就要消失殆尽了

作者:竹安 2025-05-03 1001

  "荒地无人耕,耕了有人争"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桂先生,27年前签下一纸合同,承包了村里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他顶着风沙挖沟渠,砸钱改良土壤,硬是把“鸟不拉屎”的荒地整成了能养鱼、能种粮的宝地。结果呢?去年一纸判决砸下来:非法占用“天然牧草地”,判刑6个月!罚款2万元。当年签订合同的时候荒地一片,寸草不生,耕种多年,草木茂盛了,倒成了老农“犯法”的铁证。这事荒唐得让人想哭。合同白纸黑字写着“荒沙地”,钱交了27年,村里数钱的时候不吭声,等农民把地养肥了,突然跳出来说这是“牧草地”。早干嘛去了?说白了,荒地没人要的时候,村委会装聋作哑;等土地值钱了,法律就成了收割农民的镰刀。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卸磨杀驴”吗?更可气的是,类似的剧本在全国各地不断重演——

  江苏一家公司反映,农文旅项目投资1700万后,刚见着回头钱,就被划进“禁养区”;

  重庆某街道办以水质不达标为由,强拆120亩鱼塘,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80万;

  河南老李伺弄果园多年,挂果那天,推土机也来了…

  这些人哪个不是拿着盖红章的合同?哪个不是真金白银砸进去的?可等到要收成的时候,“合法”突然就变成了“非法”。问题出在哪?

  有些人的良心,比盐碱地还硬!

  当年签合同的村干部,难道不知道土地性质?甩的干干净净?收了27年租金,怎么从没提过这是“牧草地”?而村里像这样的受害者不少,不仅赔钱还得判刑,简直无耻至极。说白了,这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等土地价值上来了,翻脸比翻书还快。法律成了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需要招商引资时,荒地能承包;想要政绩指标时,农民就成了“背锅侠”。更让人寒心的是办案逻辑。

  27年前的土地档案可能早就发黄了,如今非要拿着现在的卫星图,去判过去的账。这就好比用2023年的交通法,去罚1998年没系安全带的司机。地是会变的啊!当年确实是荒沙地,是农民用血汗把它养成沃土,怎么反倒成了罪证?按这个道理,沙漠治理专家都该去坐牢——毕竟他们把“天然沙漠”改成了绿洲。老百姓不怕吃苦,怕的是规矩说变就变。

  农民老周蹲在推平的鱼塘边抹眼泪:“要是早说这地不能动,我何苦搭上全部身家?”是啊,27年足够孩子从出生读到博士,足够荒滩变良田,却不够某些部门查清楚土地性质。等到老百姓把穷山恶水变成金山银山,他们倒来得及时。这不是懒政是什么?这不是欺负老实人是什么?古话说“民以食为天”,可现在某些人眼里,农民成了“软柿子”。政策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执法像菜市场的秤,看人下菜碟。今天鼓励开荒,明天罚款坐牢;左手给你发“承包模范”奖状,右手送你进看守所。这么折腾下去,谁敢投资土地?谁敢振兴乡村?土地里长不出尊严,法治才能长出希望。

  当法治天平习惯性向弱者倾斜,普罗大众怎能不生出"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绝望?从明清时期的"垦荒升科"陷阱,到民国时代的"地籍不清"纠纷,再到如今的"土地性质"争议,变的只是说辞,不变的是弱势群体始终处于制度性风险的刀尖。站在法治中国的门槛上回望,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某个案件的改判,更是制度防线的重构。老百姓不要“秋后算账”式的执法,老百姓要27年前就说清楚的规矩;

  老百姓不要“养肥再宰”的把戏,老百姓要白纸黑字的诚信;

  老百姓不要“背锅侠”,老百姓要敢为错误买单的责任人!当村委会数钱时,请记住签合同的责任;

  当执法者亮红牌时,请看看农民手上的老茧;

  当判决书落下时,请对得起“天理人心”四个字。

  毕竟,把荒地种成良田的人不该坐牢,那些把人心变成荒原的人,才该羞愧!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