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纪念毛主席重上井冈山60周年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1965年5月22日,毛主席回到阔别已久的井冈山。他在词中写下这样一句:“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果断放弃共产国际指示的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这一决策不仅挽救了中国革命,也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井冈山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超然的历史地位,重上井冈山绝非毛主席的“心血来潮”。
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当时对外是保密的,山上也没有举行什么欢迎仪式,也没有通知乡亲们。然而,当毛主席乘坐的吉普车驶过井冈山乡亲们的门前时,有人已经认出了车里坐的就是毛主席,纷纷放下手中的农具,追着汽车跑。乡亲们激动地呼喊着:“毛主席回来了,毛主席回来了!”听到喊声,毛主席才注意到追上来的乡亲们,急忙说:“快停下,快停下。”
毛主席回到井冈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把井冈山的老红军,老党员,还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都请来,我要见一见。”最后,毛主席特别嘱咐:“尤其是袁文才和王佐家的两位嫂嫂。”
袁文才的遗孀谢梅香抱着袁文才的遗像大哭:“选三,你可以闭眼了,毛委员回来看你了。”听到这句话,毛主席也眼眶湿润了。
傍晚时分,毛主席面对黄洋界久久凝视。当年的鼓角争鸣仿佛回荡在毛主席耳畔,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存在了仅仅两年零四个月。就在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井冈山地区牺牲的烈士人数据后来统计高达4.8万人,平均每天就有56名烈士倒下,其中只有1.5万人留下了姓名。
为了纪念那些无名烈士,井冈山烈士纪念馆专门设立了“无字之碑”。
重上井冈山,毛主席待了7天时间,在山上没有举行什么会议,只有小范围座谈。
1929年参加革命的王卓超在生前曾对人回忆过5月25日那天毛主席同他谈话的情形。关于井冈山斗争,毛主席谈到革命青年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的作用,说牺牲了一大批青年人,他们是一批有信仰有抱负的年轻人。
毛主席特别提到几个人,印象很深,第一个是卢德铭。主席说,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是一个很好的同志,有智慧,能吃苦,在文家市决定进军路线的会上,就是他有力支持我退入萍乡向罗霄山脉转移的提议。他在芦溪一战牺牲了。
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原是上海大学学生,北伐时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团指导员。三湾改编任第一团三营党代表,(牺牲时)很年轻。
还有二十八团第一任团长王尔琢,是黄埔一期学生。红四军成立时,王尔琢任军参谋长兼二十八团团长。1928年8月,二十八团二营营长袁崇全和党代表叛变,团长王尔琢前去追赶,士兵们一听团长喊话,跟着回来。袁崇全从躲着的寺庙出来,掏出手枪打死了王尔琢,带着几个人逃跑叛变了。
还有张子清同志,他很会打仗,立场坚定,1928年春下山接朱德的部队,在都县战斗中负了重伤。那时井冈山医疗条件差,有一点药,张子清都先让给战士用,战士们流着眼泪留给他,他坚决不肯。井冈山的官兵关系,比亲兄弟还要亲,还要真。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下山,张子清为了不给部队增加负担,主动提出留在山上做辅助工作,调任红五军参谋长。1930年牺牲在永新。张子清是一个非常好的同志,牺牲时也只有28岁。
……
毛主席那天很激动地说:“一回到井冈山,脑子里重现出他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都是活生生的。他们都是有坚定信仰有牺牲精神的好同志。牺牲时都只有二十几岁呀!”
“一想到建立红色政权牺牲了那么多的好青年、好同志,我就担心。一般党员和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权利,你提意见他们不听。官僚主义作风反了多次,还是存在,官僚主义思想也比较严重。打击迫害、假公济私、忽‘左’忽右、形‘左’实右的事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你们知道的比我多。报喜不报忧,也是官僚封建东西,做官的有特权、有政治需要、人情关系。县官不如现管,假话满天飞,这些很容易造成干部的腐化蜕化和变质。这一代不变,下一代、下几代会不会变?有变的社会基础嘛。苏联就是教训。……现在高干子女特殊化成了‘正常化’。这和我们井冈山时期提倡的东西不一样。条件好了,共产党掌权了,过去的优良作风还要不要继承?怎样继承?”
在座谈会上,毛主席问大家井冈山精神是什么,大家回答说艰苦奋斗。主席说:“艰苦奋斗只是一个方向,只是一点,还差两点,要从制度方向想。汪东兴加了一条支部建在连上。主席点点头,继续说:在井冈山时,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支部建在连上,随着我们掌握政权,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建有党的组织,成为领导机构。党的力量加强了。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行政治民主,保证我们党不脱离群众,比井冈山时士兵委员会就要差多了。全国性的政治民主更没有形成为一种制度、一种有效的方式,井冈山时期士兵委员会是有很大作用的。”
在送别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等人下山时,毛主席大声地对他说:“你是没有忘记我在专列上的许诺吧。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毛主席在井冈山一直住到5月29日上午9点多钟才离开。下山后,毛主席干了三件大事。
毛主席在井冈山对参加座谈的干部说:“井冈山时期,官兵生活一个样,现在官兵待遇区别比较大,上将的工资是上士的17倍多。”从井冈山上下来后,毛主席就下定决心正式取消了军衔制。
毛主席在井冈山对乡亲们说:“如今的生活比过去强得多了,只是农村中缺医少药,人们一旦生了病得不到及时、很好的治疗,大城市里的医院老百姓们根本去不起……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呢,主要是我,对不起乡亲们。”一个多月后,著名的六二六指示发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转到了农村。
而更重要的第三件事,就是要落实士兵委员会那样的制度。为此,毛主席甚至不惜“跌得粉碎、身败名裂”……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重上井冈山当然不是毛主席的心血来潮,他就是要在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到来前,回来看一看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年轻英烈们,以此激励自己,慎重地下定某种决心。
1964年12月,在洛阳与工人师傅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老井岗”陈正人郑重地给中央写了一封信:“经过蹲点,开始发现了厂里从不知道的许多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再让其继续发展,就一定会使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有蜕化为资本主义企业的危险……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一部分老干部在革命胜利有了政权以后,很容易脱离群众的监督,掌握了一个单位就往往利用自己的当权地位违反党的政策,以至发展到为所欲为。而像我们这些领导人,官僚主义又很严重,对下面这些严重情况,又不能及时发现。这就是在夺取了政权之后一个十分严重的危险……”
毛主席看到这封信后忧心忡忡,加上全国其他地方汇报上来的材料,感觉到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他对身边的护士长吴旭君说:“我现在还活着呢,他们就这样!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再走回头路……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
毛主席把烈士们的牺牲看作是自己“欠下的债”,终其一生向烈士们“还债”,完成烈士们的嘱托,践行对烈士们的承诺,要还烈士一个真正的人民江山!这就是60年前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深意。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