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底气,让人害怕!

作者:竹安 2025-05-04 1463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古时贪官敛财尚有底线,如今有人偷的却是别人的一生。1990年,河南焦作一个叫席南的农家少年攥着高考成绩单瘫坐在地时,他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直到35年后,卫健委轻飘飘一句“你当年没落榜”,他才惊觉:原来人生最大的骗局,是有人用一纸调包令,把他按在了命运的泥潭里,而小偷踩着他的脊梁,活成了光鲜的“人上人”。

  别再用“冒名顶替”来美化了,这就是赤裸裸的明抢!强盗抢钱尚需持刀,李某偷人却只需动动关系。席南在街头风吹日晒当辅警时,李某正穿着白大褂坐诊开药;席南为儿子学费发愁时,李某的子女早已留学镀金。更荒诞的是,当真相大白,强盗只需脱下白大褂就能全身而退,而被抢的人,连句“对不起”都没等来——仿佛被偷走的35年,只是街边丢了个不值钱的塑料袋!

  看看这场“魔术”多精彩:席南的录取通知成了李某的登云梯,档案袋里的名字玩了个移花接木,户籍系统睁眼瞎,教育部门打瞌睡。整套流程丝滑得像是排练过千百遍,可偏偏所有人都说“不知情”。难怪老百姓冷笑:这哪是“顶替”?分明是半个衙门联手给小偷开了VIP通道!

  处理结果更让人寒心:李某不过丢了工作,席南却丢了一辈子。当年若他穿上白大褂,如今退休金少说七八千;可现实是,他守着辅警微薄薪水,连医保都要掰着指头算。这哪是“迟到的正义”?分明是给受害者伤口撒盐!若偷人生不用坐牢,抢前程无需赔偿,那法律和街边废纸的差别又在哪儿呢?山东242人顶替案尘埃未定,河南王娜娜还在讨说法,席南事件又撕开新伤疤。每次都说“严肃处理”,结果总是罚酒三杯;总让受害者“顾全大局”,却纵容作恶者换个地方吃香喝辣。当一桩桩顶替案变成“换个名字再来一次”的连续剧,我们终于看清:这不是偶然失察,而是系统性的“合法抢劫”!

  那些轻飘飘的“已处理”背后,藏着吃人的逻辑:偷个手机能判三年,偷个人生却只用写检查。若当年李某偷的是银行,现在坟头草都两米高了;可他偷的是活生生的人的美好人生,享受了一切,却仅仅撤了职而已,何其可笑。难怪网友怒骂:这年头当小偷也得讲格局——小偷进监狱,大偷坐办公室!

  《水浒传》里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时,老百姓还要叫好;今天席南们被吸干血汗,难道连声“冤”都喊不得?连个公道都不配有么?若法律治不了“人生盗窃犯”,那就该把《刑法》第二百八十条刻在教育厅门口——伪造证件顶替他人入学,等同于偷窃,价值越高,量刑越重。若法律真的对罪恶一视同仁,冒名顶替就该按抢劫罪论处!抢钱判三年,抢人一辈子,这笔账,该重新算算了!毕竟,今天放过了李某们的“借壳上市”,明天就会有更多穷孩子的命,被做成权贵子弟的垫脚石!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