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鲁迅为什么要从事文学

作者:孔庆东 2025-05-16 125

  中国的现代化的道路,为什么这么曲折、这么艰难?是因为我们在抵抗自己失败的同时,还在抵抗另一种东西。你欺负我,我抵抗你,我摆脱你的欺负,但是我同时在没有达到我的目标之前,我得小心,我不要成为你。这才是中国一百年来的悲壮之处。这是鲁迅那些人从一开始就想到的问题。

  他一开始就想这些问题,所以在鲁迅思想中“奴隶”这个概念特别重要。奴隶,大家对这个概念并不会陌生,我们一般理解的鲁迅批判的奴隶性,主要指的是被统治者跟统治者的关系。阿Q就有奴隶相,进一步,奴隶最不好的是奴才,鲁迅说人可以做奴隶但不可以做奴才。做奴隶有时候是迫不得已。鲁迅把历史分为两种:一种是做安稳奴隶;一种是想做而不得,求着给奴隶主做奴隶。

  在鲁迅看来,奴隶其实等于奴隶主,奴隶和奴隶主是一回事,你以为奴隶主就自由吗?奴隶社会之所以不好其实是因为奴隶主是不自由的,你跟一个奴隶,完全没有自由的人在一起你会有什么乐趣呢?你想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让他死他就死,这有什么乐趣?这没什么乐趣,反正这个乐趣很浅薄。比如你跟别人下棋,他是个奴隶,他肯定要输给你, 让他怎么输就怎么输,这棋下得还有什么劲儿呢?这棋下得就没有意义。 什么是精彩的棋呢?两个人是平等的,地位平等。所以说民主自由好,真的民主自由是两方平等,平等地玩,然后经过努力我打败了你,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了我的伟大、我的价值,我没有让你让我任何一步,不需要让,这才是民主自由给人带来的快乐。

  而人性中就存在着一种想做奴隶的冲动。人有多向冲动,有神性的向往,有往上走的欲望,也有往下走的欲望。往下走容易,往上走难! 这是老人都会告诉你的道理。要摆脱奴性,有一个必须摆脱的陷阱,就是不要去向往奴隶主,想做奴隶主的奴隶,即使做了奴隶主他还是奴隶, 因为奴隶主和奴隶是等同的,他们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所以古代许许多多的农民起义,不管是成功还是没有成功,它不具有真的革命性,它是换了一伙人当皇帝而已,换了一伙人当官,那社会有什么变化啊?仍然有那么大比例的人当牛做马,由于一次次这样的循环,鲁迅就觉得中国人奴性特别重,怎么样彻底使中国好起来?鲁迅的思想从立国转到了立人。

  想国与人的问题,这是鲁迅和晚清其他思想家的区别。晚清许许多多思想家想了很多办法,想让国如何好。鲁迅发现,欧洲之所以能打败中国,打败天下,有一个秘密,是人和我们不一样。第一,欧洲很穷, 把我们打败了;第二,你说他一些工具比我们好,那些工具就算比我们好吧,后来这些工具我们也都有啊,我们有了之后还是失败。然后有人说我们制度不好,制度我们也可以改啊。这些我们都会做,发现做了之后还是不行。我们近年来有些学者研究鸦片战争前后那些历史细节,比如,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怎么就失败了呢?到底失败在哪儿?就那个时候那几艘破船那几个破炮,来了千把人,里边一大半是印度人,怎么就能把我们打败呢?说武器不如人,这都是托词。鸦片战争时候中国和侵略者军事上的差距有抗美援朝时候差距那么大吗?有抗日战争时候差距那么大吗?没有。那什么变化了呢?什么不一样了?是人。

  鲁迅就在欧洲人身上发现了中国其他人没有承认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一般没有说得很明确,我把它说出来,其实就是“主人翁精神”。主人翁精神就认为这个世界是我的,我首先做我的主,我不但可以做我的主,如果发现你没出息,我还可以做你的主。这个如果不用来侵略是很好的状态,如果用来侵略那是很可怕的,就是“我的东西是我的,你的东西咱们再看”这样一种状态。而中国人跟人家正相反,中国人就说“你的东西是你的,我的东西咱再商量”,这是中国人活在世上的态度, 所以两种态度已经把结果决定了。

  鲁迅早期的思想,他的作品,都致力于要恢复、要建立、要挖掘中国人身上的精神,他的痛苦都在这里,伊藤虎丸先生把这叫作“中国‘文化革命’的原点”(《鲁迅与终末论》)。重点在于建立一个人的精神, 有了这个精神,几千人可以去打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而且能够打下来。 这就是我们当时最缺乏的东西,缺乏的不是别的东西。你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就来了几千人,沿着海边,这儿咬一口那儿咬一口,全咬掉了, 这不是精神是什么?这就是精神。这种精神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打败了不要紧,打败了明天再来,早晚得把你打倒。所以其他思想家也讲过,陈独秀先生就讲中国人缺乏兽性,鲁迅也讲过类似的话,鲁迅说, 我看中国人的脸和欧洲人的脸,中国人的脸长得像食草动物,欧洲人的脸长得像食肉动物,这话说得是有点刻薄,但是他们想说一个问题,说明这种精神。我们看看动物世界,看看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气质到底不同在哪里,不同在是否有主人翁精神,是不是这理儿?你看看狮子、 老虎、猎豹,它觉得这儿就是我的,我就是这儿的主人,你再看看它早上懒懒散散起来,这儿逛逛,那儿逛逛,这儿是我家啊。而你看看牛啊、 羊啊、鹿啊,老觉得自己不是这儿的主人,老要迁徒,迁徙这儿迁徙那儿,我觉得鲁迅看出那个气质差异来了。

  鲁迅首先强调,个人要有这种精神。毛泽东为什么说“我的心和鲁迅是相通的”?从哪个入口挖掘?毛泽东是想把鲁迅讲的这个个体的主人翁精神,扩大到工农大众身上去。在毛泽东看来,怎么样能够获得革命胜利?胜利之后怎么保持革命果实?怎么让红色江山不变色?靠制度恐怕不行,他想,主要靠精神。让亿万人民都有了主人翁精神,都觉得这国家是我的,我得管!我不管你什么省长、部长,你敢贪污腐败,把你撸掉!如果亿万人民都有这个精神,那不论这个制度啊、法律啊怎么被人家操纵,不论学者们怎么把这个事情讲得云山雾罩,都欺骗不了人民。

  这个想法对不对,咱们可以商量,可以研讨。但是,他们之间是有这样一条线。鲁迅早期的写作中,很注意民心的问题。鲁迅用道家的话强调白心之民,白心,就是纯白的心、纯洁的心、朴素的心。一部人类文明史,给人类带来很多方便,但是这个文明知识,也给人带来污染。 发展到今天,纯洁的人,还有吗?恐怕只有孩子。鲁迅为什么那么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啊?就是他认为孩子可能还没吃过人。这个白心之民是非常重要的。

  奴隶和奴隶主这个问题,晚清其他的思想家也都讲过,比如梁启超也讲过。梁启超就讲中国人,专制时间长了,当奴隶当惯了总希望有皇上,等等,讲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对的。梁启超说人要摆脱奴隶怎么办呢?梁启超认为就是开启民智。梁启超的这个办法和其他思想家讲的都一样,不就是教育吗?!让大家多学民主啊、科学啊。可是鲁迅早早就预料到:这没用!他也不是完全否定,他不是说否定发展教育、开启民智。但是他觉得这不是关键,在鲁迅看来,这反而不如白心之民。他说人心好不好,是决定性的。如果这个心不白,你有了知识也没用,你读了博士都没用。

  所以,光有知识不行,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今天看过了现实才明白的道理,鲁迅他早早就预料到了,他看到了。所以伊藤虎丸先生讲,鲁迅的文学是预言者文学,是预言。结合我们前面讲的,鲁迅为什么要从事文学?文学在鲁迅看来,等于精神。文学有很多作用,文学可以从很多角度理解,你可以把文学理解成别的东西,也行。但是在鲁迅先生看来,文学是精神。所以,他从事文学,他放下医学的手术刀,拿起文学的这把刀,是为了建立精神。这个精神,具体化就是“主人翁意识”。

  本文摘自孔庆东著作《再造天堂》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孔庆东
孔庆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知名时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