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若脱离了群众,群众就会脱离领导
一个组织,要如何才能有战斗力?我想,团结一心、共同进退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即使是一个一二十人的小团体,做不到团结,就会变得死气沉沉、一盘散沙,毫无战斗力。
所以团结是必须的。但是要表面上的团结还是要实质上的团结呢?这就是一个问题了。
什么是表面上的团结?有些领导干部喜欢搞家文化,喜欢和和睦睦,喜欢形式上的团结——不允许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和任何反对的意见。这样的领导干部是善于自我欺骗的,仿佛声音都被捂在了嘴里,便连心里也不再有反对了;仿佛领导发个言,大家都毕恭毕敬、对对对、是是是、领导英明,便是团结一心了;仿佛一旦有人当着大家的面发表了不同意见,点明了不足,提出了批评,那就是天塌下来了,团结被破坏了,队伍没法带了,群众里出了坏人啦!
这合理吗?这可不正是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吗?
无论是党内还是党外的领导干部都应该明白,领导者是群众在实践中选择的带领团队前进的工具。群众支持你,只能是因为你作为领导工具是称职的,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如果工具不称职怎么办呢?群众心里是有杆秤的。如果队伍不好带了,群众们指挥不动了,那么领导干部们首先需要多做自我批评——有没有脱离群众?有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有没有参与劳动?如果领导干部们不以群众的工具自居,而以高于群众的“管理者”自居,以为自己要比群众更正确,更聪明,更优秀,那就大错特错了。正如教员教导我们的那样: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自视高贵之人,往往最是愚蠢之人。
很多大小领导都喜欢以“管理者”自居,将自己和劳动者——被管理者——人为地划分成两个层次,强调自己的管理能力。然而若是这“管理学”是西方资本主义语境下的“管理”,那可就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相差甚远了。举例来说,小朋友们组织春游,组长、班长、老师们一同引导小朋友们按秩序组成小组,先后出发,确保队伍整齐、安全,这种管理是必要的组织和引导。而拿着皮鞭抽着奴隶们干活的监工;流水线上催着工人们加速加速,不许偷懒的工头;轻易将劳动者“优化”掉,对你喊着“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经理……他们进行的“管理”,确切地说是镇压,是压迫。这种所谓的“管理”能力,其实是镇压的能力、胁迫的能力、PUA的能力、欺负人的能力,是封建家长制和资产阶级法权的混血产物。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能力实在是没什么好自豪的。
当领导干部以这样的“管理者”自居时,他便很容易就跨入了“老爷”的行列。团队的成员都是低一级的下属,所有人都要服从我的管理,因为老爷都是对的,老爷的话是不能质疑的。于是便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只有集中而没有民主,只有对下的批评而没有对上的批评和领导的自我批评。既然没有批评,那剩下的就只剩尴尬的沉默与更尴尬的谄媚了——圈子或者说封建式的人生依附就产生了。圈子里,是我的人,圈子外,是其他人。一言堂和山头主义便由此形成,“老爷”自得于团队的“和睦”与“团结”,自得于自己的“驭人之术”;“工贼”、“工贵”们分享着老爷施舍的权力,高呼着肉麻的赞歌,屏蔽掉所有批评与建议;“其他人”或冷眼旁观,或冷漠无语,或阳奉阴违——好一副“其乐融融”的场面。
中国有着太过悠久的封建历史,官本位的思想浸透了我们的社会,这是在私有制下形成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教员想要通过革命来根除但尚未成功根除的毒瘤。在官本位的思想下,特权思想很容易像病毒一样扩散,当了官,就容易忘了本,就容易脱离群众。曾几何时,井冈山上,共产党的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穿、同行、同战斗,官兵一致,所以井冈山的队伍才能有超绝的战斗力,才能在绝境中生存下来,发展壮大。行百里者半九十,作为革命者的共产党员不能忘本。
教员教导我们,要以斗争来求团结。一个团队,表明上和和睦睦,实际上死气沉沉,没有辩论,没有意见,没有批评,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我们党的历史告诉我们,要保持组织的战斗力,就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落到实处,坚持枪口对内,自我革命,并接受群众的意见与监督——如此求来的团结,才是真正的团结。
1964年10月上旬,井冈山老战士,时任八机部部长的陈正人到洛阳拖拉机厂蹲点搞调查研究,他不同意工厂领导对自己的照顾,不住宾馆、招待所,而是带着铺盖,住进了车间生活间,同工人们住在了一起。他白天和工人们同劳动,一日三餐和工人们一起排队吃大食堂,没有丝毫的特殊化。一年过去了,陈正人学会了开拖拉机、操作和修理机床,交上了不少工人朋友,深得工人们的爱戴和拥护——这样的领导干部,怎能不得到爱戴和拥护呢?这样的组织又怎能没有战斗力呢?从亲身经历中,陈正人感悟道:“干部特殊化如果不认真克服,干部和群众生活距离如果不逐步缩小,群众是必然会脱离我们的。”
如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领导干部若脱离了群众,群众就会脱离领导干部。只有领导与群众一般,不分你我之时,组织才会有真正的战斗力。切记,切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社会 · 目录
上一篇五一国际劳工节是在纪念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92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