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人平等到人人寒心,苏联的崩塌来自内部

作者:一颗躺平的韭菜 2025-05-26 727

  苏联自1922年成立至1991年解体,历经69年,从全球瞩目的超级大国沦为四分五裂的联邦废墟。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历史性的崩塌?不少人将原因归结于西方的“糖衣炮弹”,但研究苏联超过三十年的陆南泉教授却指出:真正让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塌的,是其内部的腐败与极端特权。

  在苏联,权力不仅是象征,更是一种可以兑换一切的“硬通货”。从斯氏时代起,特供制度便已确立,高级官员们的生活堪比“穿制服的贵族”:他们拥有独栋别墅、专车、专属医院、特供餐厅,甚至配有私人厨师、花匠和警卫等服务人员。

  1935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震惊地写道:“他们把那个主义的理想,变成了奢侈俱乐部的通行证。”叶利钦在自传中也坦言:“在苏联,级别越高,享受越多,顶层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喊着“为人民写作”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却居住在一座能容纳半支足球队服务人员的庄园里。

  这种奢靡,普通人想都不敢想。

  到苏联后期,特权阶层固化,官僚比普通人多出无数特权——特供商店、优先住房、海外度假、孩子还能上精英学校。调查显示,苏联后期70%的干部子女进入顶尖大学,而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只有15%,这种“新贵族生态”早已背离了苏联所宣扬的“人人平等”理想,把那个主义的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

  彼时苏联的腐败已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系统性烂到根儿里。戈尔巴乔夫任内的总理雷日科夫说的扎心:我们坚守自盗、行贿受贿,报纸、新闻、讲台全是谎话,我们沉溺于谎言,还为彼此佩戴奖章。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全都这样。

  经济方面,苏联运行效率极低,运输、仓储、制造等环节每年浪费巨大,商店货架常年空荡,排队买面包常需数小时。腐败导致资源严重倾斜,流向权贵阶层,普通百姓只能勉强度日。政治方面,裙带关系盛行,升迁体系畸形,能力被边缘化,关系成为通行证。

  到1985年,苏联经济已连续20年停滞不前,国民生产总值由1940年的5.8%跌至1970年的2.6%。进入1991年,各加盟共和国开始停止向莫斯科纳税,纷纷自印货币购买俄罗斯商品,财政体系彻底崩溃。与此同时,民族问题也火上浇油——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地民族主义高涨,普遍产生“不愿再为落后地区埋单”的意识。

  苏联的合法性本来靠人人平等的主义理想,但长期的特权与腐败早已摧毁了这种理想的根基。人民的心凉了,普通人拼尽全力看不到希望,特权者却在财富和权力的双通道上狂飙。

  1984年,格鲁吉亚领导人谢瓦尔德纳泽曾对戈尔巴乔夫说:“一切都烂透了,必须改变。公众对腐败的厌恶,让我们信誉崩盘。”

  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公开性(Glasnost)”和“重组(Perestroila)拯救苏联,却加速它的崩塌——公开性揭露了苏联那尘封已久被掩盖的黑历史,否定斯氏和其组织的合法性,等于是精神自杀。

  而“重组”本意是想搞市场经济,却被特权阶层利用成为瓜分国有资产的机会。数据显示,苏联解体后60%的新资本家来自原体制内官员,78%的亿万富翁出身苏联时期的官僚。他们通过“改朝换代”,让过去的非法所得合法化,特权反而变本加厉。

  1991年8月19日,苏联的强硬派想发动政变,想夺回控制权,结果被叶利钦站在坦克上几句话瓦解。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签《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不复存在,戈尔巴乔夫黯然辞职,苏联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

  苏联的崩溃,表面是制度断裂,本质是信任断供。当人民看不到公平,特权者却活得像贵族,裂缝迟早把大厦扯塌。经济学家魏加宁一针见血:“不创造财富的群体若长期把持分配权,创造财富的群体又没法制约,经济停滞、社会衰败是必然。”

  ​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