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他们还像以前那样在搞钱!
有句话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最近,这座山似乎越来越沉重。
昨晚出门去买面条,看到最坚挺的那家“烧烤店”,终于是在外面搭“车棚子”了。
那不是一般临街商铺的小烧烤店。这么讲吧,那家店主租下的,是整个小区的“售楼处”。内部空间多大,可想而知。
我从来没去他家吃过烧烤,因为一个字,贵。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附近的商铺反反复复不知道已经换多少次主人,但这家烧烤店,一直屹立到今天,还会更久。
唯有店门口新增的“车棚子”,多少折射出了一些它逐渐显露的疲惫与无力感。所谓“车棚子”,各位可以理解为“餐车”。在店门口停了一辆餐车,用以多招呼到一两个客人,或是多卖出去一两串烤物。
突然写到这事儿,一方面在于这是最近在生活里看到的第不知道多少家出门摆摊的店,前段时间海底捞也推出了类似的销售模式,直到刚刚还有网友拍摄的某市大酒店在门口摆摊卖盒饭的视频在流传……
以前是“高端化”,现在是“接地气”;以前是进场收钱,现在是出摊生存。
有些话我不说,大家也看得出来。
可与此相对应的一幕是什么呢,说两条今天刚出炉的新闻。
青岛一图书馆为避免弄脏图书,禁止学生携带饮品入内。
如果说真是为了不想把书弄脏,倒也有几分道理。可事实上呢,不准学生带,却允许商家在图书馆里开了个奶茶店。
这不就是“不准吃外卖”的翻版吗?
学生不准点外卖,因为外卖不干净。乍一看,有三分道理。然后学校食堂三天两头曝出烂菜臭肉的新闻。
嘴上讲卫生,其实是为了手里签的那份“独家供货权”。
外头的商家也要吃饭,也不容易啊,凭什么有些人就可以通过一点小小的权力,就否定掉人们购物的自由;凭什么他们就能轻而易举的,把所有生意,揽入自己的“口袋”里?
今时不同往日,大家越来越难,可这些卑劣的“搞钱手法”不仅没有刹车,反而是变本加厉。
另一件事也大抵类似,据财新报道,莆田湄洲湾有一小学在官方账号上发了篇文章,宣传他们带着物品慰问贫困生。
好家伙,所谓贫困生,家里的豪华亮瞎观众狗眼。不仅面积宽阔,连旋转楼梯、高档红木都用上了。楼梯边上,还有一整面的大理石背景墙。
贫困生家这样子装修?俨然一副“随便搞,不差钱”的摸样。
事情曝光之后,那肯定是要“解释”一下的。
那他们是怎样狡辩的呢?说起来,更是狗血与滑稽。
学校回应:学校慰问的其实不是贫困生,而是一名“特殊学生”。宣传的文章没弄好,要修改一下。
别问所谓“特殊学生”,特殊在哪里,以及为什么要给特殊学生送温暖。问也不知道,学校没说,我估计这理由确实不好编。
然后讽刺的来了,记者又致电当地教育局采访,答案竟又诡异的“变了”:确实是贫困生,小孩当时在外婆家。
编故事都懒得统一一下口径了吗?看来是压根没想过外界会怎么看,以及自己吃相如此难看会不会不太好之类的问题。
再者外婆家如此豪华,也不给外孙支援点,反而让社会来提供帮扶?我就不信,找不到比他家更穷的了。
贫中选富,富中挑亲,送温暖送到红木厅;贫穷若此,何需辛勤,不如装修得体最为精。
其实这种事,并非首次出现。这一点,常浏览新闻的人不用我说也知道。但还是那句话,今时不同往日,某些人还不收敛一点吗?你不收敛一点的话,蛋糕全被有钱的吃下去了,那些没钱的人,吃什么?
一边是豪宅里的贫困生,一边是街头摆摊的五星酒店;一边是不能带奶茶的学生,一边是入驻图书馆的特供品牌。
说到底,蛋糕越来越小,可刀却越来越多。于是难免造成有人吃多了,就注定有人挨饿的画面。
可悲的是面对这些蝇营狗苟的问题,还在酒桌上轻描淡写罚酒三杯,仿佛小事一件,无足挂齿。
于是乎,完全停不下来。尽管曾经睥睨一世的大酒店,已经开始把摊子摆到门外。那又如何,某些人依旧在用和曾经一样卑劣的手段,肆无忌惮的搞钱!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