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马列,深入群众
魏巍(1920年3月6日-2008年8月24日),本名魏鸿杰,笔名魏巍、红杨树,中国当代作家、诗人。
魏巍同志是一名在文艺战线上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
1920年3月6日,魏巍出生于河南郑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27年,7岁的魏巍进入郑州市创办的平民小学就读,在爱好新文学的蔡芸芝老师的帮助下,对文学和诗歌产生了最初的兴趣。
1931年,魏巍转学至县立第七小学校(今郑州市创新街小学)就读,阅读了《儒林外史》、《元曲选》等古典文学作品,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叶绍钧、冰心等人的新文学作品。
1932年,开始向郑州当地报纸的文学副刊投稿。
1935年,开始在郑州《华北日报》主编《芦笛》以及《笛圃》等文学副刊。
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创作长诗《黎明的风景》。1938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推出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随即批示“印发全军”;同年,出版诗集《两年》。
1952年,完成中篇小说《长空怒风》。
1956年,完成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 。
1978年,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东方》。
1982年,凭借《东方》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2008年8月24日,因病于北京逝世。
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东方》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魏巍的创作,贯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在这个根本点上,魏巍以不同的艺术形式阐扬着、论证着 。
魏巍的创作一直遵循着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阅读万字长文揭秘:毛主席延安讲话,文艺为何要服务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编者注。]中的文艺创作立场,即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而进行创作。
今日分享魏巍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的文章,与志同道合者共勉。
苦读马列,深入群众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魏巍
(2003年5月7日)
毛泽东同志已经去世二十七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云世态的变化,中国人民仍然深深地怀念着他。尤其是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对他的感情不是减弱了,而是愈来愈深厚了。对他的认识 不是模糊了,而是愈来愈鲜明了。人们认识到,他不愧是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人民最忠实的儿子,是中国人民永远引以为自豪的伟大领袖和导师。他的伟大功绩和历史地位,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是任何人夺不走,扑不灭,也抹不掉的。
但是,在这位历史巨人逝世之后,却遭遇了种种不幸。一种是,帝国主义者和国内的阶级敌人以及其他怀恨革命的分子,疯狂地掀起了否定和贬低毛泽东的狂潮,并进而把中国人民建国以 来创立的伟大功绩涂得一团漆黑,说得一无是处。另一种则不同,他们表面上仍部分承认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也笼统地承认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但却徒有空言,并不准备去实行,只是把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为无害的神像供奉起来。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那就是新出现的假马克思主义。这种假马克思主义正像充斥市场的假货一样,尽管装饰着许多五光十色的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但却是毫无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气味的赝品。任凭叫卖者一再叫嚷:“这是真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品牌!它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也只能让识者啼笑皆非。
以上三种表现纵横交织,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空前的大混乱,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戕害,自然是极其严重的。
尽管如此,由于毛泽东在人民心中扎的根太深,毛泽东思想的真理性昭如日月,数年以前,却忽然从民间涌起了“毛泽东热”。这股热没有任何人指使,也没有任何人布置,这股风,完全是不期而至地铺天盖地而来。我亲眼看到许许多多城乡的汽车司机,驾驶舱里挂起了毛主席的肖像牌,把这位老人当做吉祥的象征了。此外,还流行着一些传说,在什么名山上,有群众集资并亲自动手修建了“三元庙”,供奉着毛、周、朱三人的塑像。还说,海南岛和长江三峡出现了“毛公山”。海南岛的“毛公山”我还没见过,长江三峡中的“毛公山”,我却仔细鉴赏过。那座山确有点像,似乎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安详地仰卧着。惹人寻思的是,长江里的船只,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地在三峡里来往,为什么过去没有发现这座“毛公山”呢?显然这不过是人民对这位伟人深深的思念加上想象罢了。
如果说这些都是民间传说,带有某些神话色彩,那么毛主席纪念堂前绵延不绝的人流,却是人们在天安门广场上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前年和去年毛主席的诞辰,我都到纪念堂去。我每一次都为这长长的绵绵不绝的人流所感动。那些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队伍,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穿着各色的衣服,扶老携幼,向纪念堂不断地涌动着,我在上午十点进入纪念堂,数字牌已经标志着进去近万人了。据纪念堂的工作人员说,每天来参谒的不下三四万人,每逢节假日,可以达到五六万人,甚至还多。这无疑是中国最壮丽的一道风景线,是一道无坚不摧的情深义重的长城,也是一条孕育着光明与希望的奔流不息的江河!
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事情的另一面。这些年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确实被虚化了,淡化了,大大地淡化了。不要说许许多多的人被无形的力量驱赶到钱眼里,对人民的命运漠不关心的人也为数不少,对马列的著作和毛泽东的著作,已经很少有人读了。据说,许多县团级干部甚至更高的干部,根本没有读过毛泽东的著作,没有读过《共产党宣言》,甚至在书店里买不到《共产党宣言》。我们想一想,为什么政治骗子和理论骗子能够大行其道?为什么假充马列的冒牌货能够畅行无阻?为什么一些很容易识别的谬论人们看不出来,反而让它们风头十足地流行?其原因不在别处,不学马列是痛苦的教训。毛泽东同志生前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要弄通马克思主义,方能抵制那些政治和理论骗子。他在林彪事件发生前的沿途讲话中还谆谆告诫说:“庐山会议上讲了要读马 列的书。我希望你们今后多读点书。高级干部连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论都不懂,怎么行呢?”现在的情况不是比那个时候还严重吗?那时大多数干部还是很认真地读了一些马列著作和毛泽东的书的,总还是扎下了一些根子,现在呢?恐怕与马列的著作已经十分疏远了,更别说那些腐化干部,不是到歌台舞榭,就是搓麻将去了 。
因此,我诚恳建议,我们的好同志,特别是关心祖国命运的青年同志,要认真读一些毛泽东的著作和马列的基本著作。乍看起来这是小事,实际上这是与人民命运、与社会主义前途攸关的大事,更不要说与青年的健康成长有直接的关联了。回想我们这一代人,当年为什么要参加革命?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跑到延安去寻找真理?除了旧社会的压力外,还不就是接触了一点马列主义的火种吗?不就是从迷茫中看到了一点朦胧的真理之光吗?如果我们从根本上疏远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革命的火种豈不是要熄灭了吗?当然,人民总是要革命的,革命的火种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我高兴地听到,近年来有些大学里,一些很有志气的青年,发出了“寻找毛泽东”的呼唤,并且对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埋头苦读了。据说他们的学习很有效果,有些人已经读完了《资本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和信念,以至于观察社会问题的眼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使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和振奋。在他们上,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至于从事文艺工作的青年同志,苦读马列,深入群众就更为迫切和必要了。一个优秀的作家和艺术家,如果不是为金钱和虚名而写作,他是不会逃避现实、回避矛盾的。而要正视社会现实,就必须有不怕矛盾的勇气,还要有透彻的观察和正确的反映。而缺乏一定的马列主义的素养,我看他是很难理清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一要学习马列;二要学习社会。现在有些文艺工作者,连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可以阅读万字长文揭秘:毛主席延安讲话,文艺为何要服务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编者注。]都没有读过,或者读过也不以为然,这怎么行?因此,读一些毛泽东的著作和马列的基本著作还是很有必要的。鲁迅的文章那样深刻犀利,基本观点比某些共产党人还正确,是同他认真钻研过马列著作,具有深厚的马列主义素养分不开的。同时,鲁迅本人也曾告诫文学青年不应只看文学作品,还要读点理论书籍。毛泽东和鲁迅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作为一个中国人,此生不读毛泽东和鲁迅的著作,那将是最大的憾事。
苦读马列和深入群众这两者要密切联系起来。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马列主义是革命的科学,它本身是战斗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东西。我们学习它不仅是为了认识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同时,我们也只有和广大工农群众——社会实践的主体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到。仅仅在书斋里是成不了真正的马列主义者的。前几年我曾看到,一些颇有学问的人甚至大半辈子搞马列主义的人,却在社会的大变动中,反而摇身一变,站在反马列的阵营去了。我在慨叹之余,随手写下一首小诗。诗曰:“寻章摘句老雕虫,口口声声奉马翁,一看城头旗色变,叛贼营中打先锋”,就是嘲笑这种人的。说老实话,不投身到群众之中,不同广大劳动者在一起真心奋斗,不管读了多少书,也是成不了马列主义者的。至于说文艺工作者,那就更需要深人群众了。我们不是常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吗?离开这个源泉,我们不是成了一口枯井了吗 ……
值此,在纪念我们敬爱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时候,我写了上面的话来献给同道者。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