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裂》50周年:让泥腿子上大学是对谁的不公平

作者: 秦明 2025-07-25 283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载《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运动之后)这个厂的技术人员队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动技术“权威”被赶下了台,实践证明,从工人中提拔的技术人员比来源于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技术人员要强。

  由此,调查报告提出了“教育革命的方向”问题,强调学校教育一定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调查报告刊出前,毛主席还为这篇报告的“编者按”亲笔加写了一段说明:

  “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

  这段话加于刊文的前一天——7月21日。此后,各地相继仿效兴办这类学校,学制有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等,统称“七·二一大学”。

  1970年,部分高校首先开始以“群众推荐、组织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与之同时,从1968年底开始,有大批知识分子、知识青年下到农村去,大大提升了广大农村地区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基础,迅速充实了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

  据统计,截至1972年,这类大学全国有68所,学生有4000人。

  1973年发展到122所,学生6000多人。

  1974年,增加到383所,学生2.3万人。

  1975年翻了10多倍,达5228所,学生25.1万人。

  1976年达到了33374所,比1974年增加近百倍,学生148.5万人,为当时普通高校学生数的3倍(1976年在校大学生为50.6万人)。

  1975年,电影《决裂》上映。这部电影实际上就是对毛泽东时代的这场“教育革命”浪潮的艺术化阐释。

  该片讲述了“抗大”老干部龙国正被派到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松山分校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坚持把学校建在山上并开门办学,聘请老贫农参予学生入学评议,让工农出身的青年有了入学资格,在这个过程中与地委赵副专员代表的保守官僚以及副校长曹仲和代表的旧式专家遭遇路线分歧和斗争的故事。

  电影《决裂》里有一段情节:南方农村没有养马,照本宣科的讲“马尾巴的功能”是脱离实际,工农兵大学生真正需要学习的是那些能够满足生产实践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这段情节被知识精英反复嘲笑,被以指责毛泽东时代不注重基础教育,教育水平低下;“七二一大学”也被指责为只搞阶级斗争教育,没有教授什么知识和文化。

  关于后者,毛泽东时代的“教育革命”的确首先解决了教育为什么阶级服务的问题,这是不需要回避的。

  教育的职能首先满足无产阶级生产实践亟需的知识和技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毛泽东时代不重视基础,以前我们曾经以激光领域的基础研究为例,介绍了毛泽东时代对基础研究的重视。<见:这项“封锁”美国15年的技术诞生于毛时代的基础领域研究!>)

  1963年12月16日,毛主席在听取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强调指出:“死光,要组织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要有一小批人吃了饭不做别的事,专门研究它。没有成绩不要紧。”

  教育的对象从考试机器选拔的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变成了主要从生产一线选拔的工人农民中的生产先进分子。

  教育的“出路”则从“个人出人头地”变成了为整个阶级的利益服务。当时的基本原则是“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儿来哪儿去”,杜绝将升学作为拉开阶层差距的渠道。断绝了阶层上升的渠道,并不是为了固化阶层;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真正结合起来了,城市工厂实行“鞍钢宪法”,工人参与管理,农村兴办“社队企业”,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把农村建得跟城市一样好”——这样的做法,可以加速三大差别的缩小。

  关于七二一大学的实际教学情况,网上有很多亲身经历者的回忆,笔者摘了两段,我们来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只学阶级斗争,不学知识”:

  1975年10月18日,权家河煤矿“七•二一”工人大学率先创办成立并开学,由煤矿自主提供场地、师资和经费,技术骨干兼任教师,教学内容围绕矿山生产需求设计……澄合矿区煤矿所属单位创办的“七•二一”工人大学,以实践为导向、以厂校结合为核心,培养了一定的技术工人,缓解了当时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煤矿职工教育事业、促进煤炭生产能力、以及推进煤矿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明显成就。(摘自《刘邦斗:忆煤矿“七•二一”工人大学》作者为中国煤炭学会史志工作委员会会员,2024年5月被中国煤炭学会史志工作委员会授予煤炭行业史志工作终身成就奖。 )

  “在七二一大学从教是我在五洲厂期间最有意义且最感快乐的一件工作。1975年前后的特殊年代里,和一批二十多到四十岁的上海工人师傅聚集在一起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不仅使我近距离感受到他们眼界的开阔,待人的纯真质朴、以及对知识的的尊重和向往,同时也唤醒了我那已显散逸的求知欲。”(上海五洲机械厂七二一大学专职老师张志涌的回忆,摘自“阳光小三线”公众号文章《回眸“七二一”》)

  “旁观者”的视角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1972年12月,美国物理学会的杂志《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刊登了一篇美国科学家代表团到中国参观观感的报道,报道明确指出:

  “最近美国到中国的参观者发现中国集中于应用物理而不是基础研究,同时尝试使高等教育系统更加民主。”

  报道对于当时中国在物理学方面的进步给出了高度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在应用物理的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是最近7个美国物理学家参观中国并且跟我们讨论他们的观察以后得出的结论。他们看到了集成电路生产,受控核聚变实验,超导重力仪,望远镜……各种各样的科学仪器——全部产自中国。”

  美国科学家发现:

  “学生不再从高中录取,而是必须在公社、工厂或者军队里工作至少两至三年。他们是从同龄人里,按照智力,政治意识和健康的身体挑选出来的,但最终决定权在大学。”“学生们非常关心他们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中国整体的进步。他们把他们自己的学习当作是他们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方法。”“中国正在使科学训练,比之通常情况,比如美国,更加专业化……中国觉得这种方式可以快速的训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前几天看到李克勤老师对污蔑毛泽东时代的精英发出了质问:“毛主席逝世那年3万所‘七·二一大学’148万学生算不算人才?”本文算是一个小小的旁证吧。

  当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这样讲道理大概是无用的。毛主席的教育革命,在培养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人才的同时,又促进了教育的均等化和社会的平等化,与之同时却阻断了掌握更多资源的精英将阶层优势通过旧的教育体系进行代际传播。这的确是对精英阶层的“不公平”!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