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在美苏争霸重点区域开新局:中欧建交是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伟大胜利

作者:李克勤 2025-07-27 153

  李克勤(jixuie)题记:小时候有个常识,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我们的欧洲朋友,开始不多,到了1970年代就不一样了。自从毛主席正式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的道器变通之变,对于欧洲多数国家而言,是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的。1975年5月6日,中欧建交——中国同欧共体建立正式关系,至今整整50周年。最近塞浦路斯主要媒体刊发驻塞使馆文章 《中国欧盟建交五十周年:成就彼此,照亮世界——中欧关系的十个真实现状》,由此想起当年毛主席会见塞浦路斯总统马卡里奥斯。

李克勤|在美苏争霸重点区域开新局:中欧建交是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伟大胜利

  毛主席当年会见马卡里奥斯总统的场景,我记忆犹新,外宾的服装独特。

  2025年7月22日,塞浦路斯最大英文报纸《塞浦路斯邮报》在其报刊及网站、塞最大希腊语报纸《自由报》在其网站全文刊发驻塞使馆文章《中国欧盟建交五十周年:成就彼此,照亮世界——中欧关系的十个真实现状》:

李克勤|在美苏争霸重点区域开新局:中欧建交是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伟大胜利

  文章末尾指出:“中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塞浦路斯也深陷国家分裂之痛,能够理解中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我们绝不会允许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01

  中欧建交是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伟大胜利

  欧共体雏形成于1951年,那时法国、联邦德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签订条约,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6国又签订《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6国1965年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将这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中国与欧共体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二战后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处在“冷战”状态。中国外交官一般在外交场合不与欧共体官员交谈,几乎连手都不握。

  1964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将军与新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跨越时空的交流之后,法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进入19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

  中国在1970年与意大利建交,1971年与比利时建交,1972年先后与荷兰、西德和卢森堡建交。

  到1973年,随着丹麦(1950年5月11日与中国建交)、爱尔兰、英国(1954年6月17日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72年3月13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加入,欧共体扩大为9国。此时,除爱尔兰(1979年与中国建交)外,欧共体8个成员国都与中国建交。

  请注意,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具体是外交路线)的伟大胜利。

  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重点在欧洲。中欧建交,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可想而知。

  1973年8月,在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周总理作报告,指出:

  【列宁说:“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今天,主要是美苏两个超级核大国争霸。它们天天喊裁军,实际上天天在扩军。目的就是争霸世界。它们既争夺又勾结。勾结是为了更大的争夺。争夺是绝对的、长期的;勾结是相对的、暂时的。宣布欧洲年,召开欧安会,表明它们争夺的战略重点在欧洲。西方总想推动苏修向东、把这股祸水引向中国,西方无战事就好。中国是一块肥肉,谁都想吃。但是,这块肉很硬,多年来谁也咬不动。】

  中欧建交,意味着我们的朋友更多了,是不是?

  意味着反对霸权主义的力量增强了,对不对?

  从道器变通之根讲,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其意义也许今天我们会感悟更深。

  道,为道器变通之根。无根,就无所谓根本、根基、根源。

  从道器变通之基上讲,与欧共体绝大多数国家建交以后,中欧建交就有了牢靠的根基,这样中欧关系由量变到质变——道器变通之变,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道器变通了。

  02

  中欧建交是如何处理台湾问题的?

  1975年5月上旬,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邀请,欧共体委员会主管外事的副主席克里斯托弗·索姆斯一行6人来华访问,与时任外交部部长乔冠华率领的中国代表团谈判。

  乔冠华深悟毛主席革命路线。

  中方明确要求欧共体代表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不可动摇的原则立场。

  索姆斯则表示,欧共体是个经济组织,无权做出这种政治承诺。

  这样经过谈判,双方同意签署建交协议,不发表公报,以新华社发布消息的形式公布相关内容。

  在华期间,索姆斯在北京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明确声明:

  “欧共体的所有成员国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就台湾问题采取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接受的立场。依照这些立场,我确认对欧共体来说……它不与台湾保持任何官方关系或缔结任何协定。”

  双方签署协议是1975年5月6日,这一天就被确定为中欧建交纪念日。当年9月,中国在布鲁塞尔设立驻欧共体使团,中国驻比利时大使(1973.12-1976.01)李连璧兼任使团团长。

  03

  纪念中欧建交50周年

  中欧建交首先是个政治问题,然后才是经济问题及其它问题。

  欧共体是欧盟的前身。

  欧共体都是三个名义独立而实际合一的经济协作组织,不是国际政治联盟。1991年,欧共体的成员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将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同一的经济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联盟(欧盟)”。三个名义独立的经济协作组织正式合并为通过国际联盟组成的国家集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27个欧盟成员国(按时间顺序加入):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联邦德国;爱尔兰、丹麦、英国 (在2017年通过退出,2019年正式退出)希腊 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芬兰 、瑞典 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匈牙利、捷克 、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 、马耳他 、塞浦路斯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克罗地亚

  这里说一下,塞浦路斯在地理上属于亚洲‌,但因其政治、文化及经济与欧洲的紧密联系,常被归类为欧洲国家。该岛位于地中海最东端,地处亚洲板块西端,是亚非欧三洲的交汇处。

李克勤|在美苏争霸重点区域开新局:中欧建交是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伟大胜利


      马卡里奥斯总统登上了八达岭长城,左一为北京市委书记吴德

  李克勤后记:纪念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建交首先是个政治问题,然后才是经济问题。中欧建交后敌视中国的势力减弱了,相应地,我们的朋友增加了,是不是?

  这不是靠韬光养晦所能得到的。也不是靠妥协退让能得到。

  这是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伟大胜利。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