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宪法是什么丨曾经照耀大众的一道光

作者:悲伤的螃蟹 2025-08-10 218

  导语:现在有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对普通劳动者非常不友善的管理作风和方式在蔓延,很多企业业绩一下滑就开始找员工的原因,一会学习“狼性”、一会学习“奋斗者精神”,学习了半天各种制度都是冲着普通劳动者下手,张嘴“KPI”、闭嘴“OKR”,就是不提工资变化,有些直接搞起所谓“末位淘汰”,以所谓的“激励方案”掩盖其违法辞退的事实。咋的,企业发展的好就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企业遇到问题就是“全赖最后一节车厢”,就要各种“考核”、“末位淘汰”。

鞍钢宪法是什么丨曾经照耀大众的一道光

  在国内曾经风靡的“鞍钢宪法”一度却反而从普通大众中消失了,不再被提起,不再被推广,反而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反而外国人借鉴我们的管理理论进行了创新,如日本丰田借鉴“鞍钢宪法”搞得全面质量管理办法,我们多年以后又将这套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引入国内进行学习。

  在“鞍钢宪法”之前,我国企业一直采用的是从苏联引进的“马钢宪法”,“马钢宪法”强调管理层的权威,企业的干部更像资本家的“老板”。“鞍钢宪法”是针对“马钢宪法”的弊端,由我国工人阶级自己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摸索总结产生的,强调的是“干部参与劳动、工人参与管理”,所以我们在了解“鞍钢宪法”之前要先知道“马钢宪法”是什么?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马钢宪法

  “马钢宪法”有个非常明确的特点,那就是浓郁的等级制度,在“马钢宪法”指导下,工厂实行的是“厂长负责制(一长制)”,即整个工厂由厂长作为最高决策者,由其主导生产资料的管理、分配,在厂长负责制下是依赖于大量技术官僚进行生产管理,而广大工人则属于被管理者,由此形成了“厂长-技术官僚-底层工人”的三级等级制度,与这个等级制度相伴随的是差距悬殊的福利待遇制度,在这套制度下,作为名义上工厂主人的工人反而福利待遇最低;

  其次,将工人排除在外的决策机制,整个工厂的决策由厂长与技术官僚进行协商,由厂长进行最终决策,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工人是没有发言权的;

  第三,差距悬殊的分配体系。在这套制度下,谁拥有决策权、管理权必然在涉及具体的福利待遇时倾向于自己,于是便产生了依据职位等级的差异化待遇,而失去决策权、管理权、参与权的工人只是拥有着“主人”的头衔,却因为没有发言权,反而是福利待遇最差的。

  “马钢宪法”这套管理制度采用的是当时资本主义常用的科层管理制度,本质上资本主义法权的残留,其过度依赖管理者和技术官僚,忽视工人参与管理,久而久之在工厂形成了管理阶级与工人阶级两个对立的阶级,被排除在工厂管理之外、拿着最低待遇的工人自然对工厂的“主人翁”意识不断下降,整个生产效率也自然开始下降,管理团队与技术官僚虽然不断变革管理方法,但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所谓的管理创新最后也只能是在工人的消极抵制下“空转”。

  鞍钢宪法

  一味照搬苏联“马钢宪法” 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官僚主义,尤其是一些管理阶层不受监督,大搞官僚主义,既不研究业务,也不关心群众,时间一长,广大工人阶级自然工厂的管理阶层离心离德,而官僚阶层为了调动生产积极性,完成生产任务,要么采取一些粗暴的强制方法,要么就用官僚主义进行压制、要么用形式主义进行糊弄,其弊端暴露的越来越多,在这个背景下,作为全国第一个最大企业的鞍钢通过大搞群众运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逐渐在生产管理、技术革新等方面摸索出一套以 “两参一改三结合” 为核心的“鞍钢宪法”。

鞍钢宪法是什么丨曾经照耀大众的一道光

  鞍钢宪法的一大创举就是充分发动群众,一改过去那种少数人做决策,大多数人被动去干的情形,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两参”,即工人参与管理、干部参与劳动,这样一来工人参与管理,能够及时将生产一线的不合理问题反馈,干部参与劳动既铲除了官僚主义产生的土壤,也让干部知道工人的难处,在制定指标和制度时更科学合理,也更加关注工人的权益,密切了干群关系。

  “一改”则是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一长负责制”下,工人没有参与权,很多制度的出台没有经过合理测算,盲目照搬所谓的“管理制度”,将工人当成冷冰冰的机器一样对待,工人们自然怨气冲天,对于这些不合理的制度自然要改掉。如今天的这种奇葩的“末位淘汰”制度连出来的机会都没有,各种资本家压榨式的罚款、侮辱式的处罚(如现在很企业让完不成业绩的员工吃苦瓜、学动物叫等各种侮辱式激励)自然也被取消。

  “三结合”即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相结合。为什么要结合?因为工厂不是一部分人的工厂,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工厂,工人阶级作为工厂的主人居然对工厂的管理没有发言权,那么如何体现工人的主人翁地位,所以,工人参与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相结合既是工人地位的体现,也是工厂性质的必然。所以,在这种制度下,很多时候,你很难区分厂长与普通工人之间的区别,也看不到工人阶级对厂长卑躬屈膝,更不会向私人工厂一样,老板一方面向工人 PUA“996 是福报”、“不奋斗的人不是兄弟”,一方面拼命压榨克扣大家的保险福利,动辄对人进行所谓“末位考核”,甚至辞退人连赔偿金都不给,一部分无良私人老板宁愿花钱打官司,也不愿按照法律规定足额支付裁员补偿金、赔偿金;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相结合带来的另一个优势是群众的力量被动员起来,群众的智慧被利用起来,各种技术创新、流程改善、效率提升,都是在工人的配合乃至首创而出来的,当士兵知道为谁而战时,他自然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当工人知道为谁工作时,他自然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鞍钢宪法”与“马钢宪法”的分歧是背后两种思想的分歧,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史观,注重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赖群众;另一种是家长式、命令式的管理,企业的厂长披着公有制的外衣,却通过将工人阻隔在管理之外,人为制造信息差,通过工资福利等等级制度制造阶级差,从而在工厂内部形成了一批没有“老板”名义的老板。当管理权被集中到少部分人身上,当少部分打着“科学管理”的名义垄断权利,那么工人地位的下降也就是必然,可以说当工厂中的管理权开始了被集中和垄断,工人从主人翁沦落到雇佣工人也就是必然!前苏联解体时,那些在国营工厂占据管理地位的所谓“管理者”很多摇身一变又变成了现在的寡头资本家,他们管理的工厂是原来几代工人阶级拼搏积攒出来的,却被一群小偷、强盗巧取豪夺,他们为此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休克疗法”。

  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

  有人说:市场经济,老板不要利润投资干嘛?按照市场平均水平出的工资,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走人,去找自己满意的公司啊!有本事也自己开一家公司试一下啊!还有人说:老板已经不容易了,给了员工工作机会,还要什么保险,员工要学会感恩!还有的人说:听话会来事、挨骂还能够扛得住,正所谓“受委屈不闹脾气、背黑锅不撂挑子、工资低不跳槽”的员工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美其名曰“人才战略”,更不用提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996 是福报”、“不奋斗者不是兄弟”“裁员不叫裁员,是毕业,是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更不用提那些已经泛滥的打着创新名义的劳动派遣制,以所谓的“合法用工”掩盖其现代奴隶制的本质。这就是是“主人翁”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差别。“主人翁”是按劳分配,是可以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雇佣劳动者只能被动的以所谓“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美其名曰“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甚至直到今天,很多人都搞不明白“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区别。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人的主人翁地位依赖于工厂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基础,也只有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才会存在按劳分配。而只有工人能够参与到工厂的管理,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结合在一起,才能从制度上、行动上确立和巩固工人的工厂主人翁地位,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工人阶级按劳分配的权利。当劳动者不拥有生产资料时,普通劳动者沦为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时,事实上普通劳动者的“按劳分配”权利已经消失了,普通劳动者已经变成了随处可见、廉价的、可替代的劳动要素被动的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去,作为普通劳动者以劳动要素与资本、土地、科技等要素进行竞争时,先天处于弱势,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尤其是在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化大生产面前,绝大部分普通劳动者已经事实上失去了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权利,这就是为什么普通劳动者厌恶“996”却无能为力;这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劳作终日却收入微薄,只能戏称自己为“牛马”,如网约车司机、外卖员这些群体,因为不掌握生产资料,无论多么努力,只能获得维持温饱的收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资本家敢于无视劳动相关法规,裁员不给补偿,宁愿花钱打官司都愿意按照法律足额支付劳动者的补偿;无产阶级的力量来源于联合,无产阶级的地位依赖于经济基础,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才是充满力量的,公有制基础上的无产阶级才会有主人翁的待遇。

  哪怕是在公有制企业中,当管理的权利被集中和垄断到小部分人手中时,劳动者就已经面临从工厂主人翁沦为雇佣劳动者的风险;当公有制被私有制取代时,劳动者就事实上沦为了雇佣劳动者,在资本的压榨下,雇佣劳动者只有有一种结局:劳动终日,却勉强维持温饱。“鞍钢宪法”的式微其实体现着劳动者地位的变化,劳动者对“鞍钢宪法”的怀念与重读更体现了劳动者的抗争!

  “鞍钢宪法”意味着什么

  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权、劳动报酬权、劳动获得休息权是劳动者天然的三大权利,劳动者有权利获得一份足以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工作,劳动者也有权利在不能劳动时获得保障,劳动者更有权利获得充足的休息,总而言之,缩短劳动时间,获得优益的工资是劳动者天然的权利。这种权利的实现依赖着无产阶级的联合和斗争,意味着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有坚实的基础。

鞍钢宪法是什么丨曾经照耀大众的一道光

  “鞍钢宪法”是什么?“鞍钢宪法”是毛泽东思想在企业的具体应用,是毛泽东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经过群众创新结出的硕果!

  当时,在“鞍钢宪法”指导下,所有干部都有一个意识,那就是干部要充分地群众化,包括厂长在内的所有干部为了不脱离群众,都要抽出时间参加劳动。对于最重要的工资和奖金分配,首先要同工人们进行沟通,绝不可能出现厂长一言堂。当时工厂里面的工资和奖金评定是通过一种“三结合”的模式来完成的:首先是班组中间由工人相互评定,然后是车间干部参与意见,最后是在厂部劳动工资科和财务科执行的。所有的意见或者不满,都在分层次讨论中间被预先消弭了,这个三结合的评定模式一经确立,就视为规则不容破坏,谁要是破坏了就要受到惩罚。在这种制度下,根本不会出现,管理阶级拿着超额工资和奖金,普通工人没有奖金或者拿着象征性的奖金,管理层和普通员工之间差别不大,根本不可能出现今天的几十倍、上百倍的差,当大家工资收入差别不大时,普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自然也就出来了。

鞍钢宪法是什么丨曾经照耀大众的一道光

  鞍钢宪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产阶级掌握生产资料,普通劳动者拥有按劳分配的权利;意味着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意味着无产阶级管理生产资料的具体实践;为什么在今天,年轻又开始热衷研究“鞍钢宪法”,因为实践出真知,再多的忆苦思甜不如亲身经历一次,我们重新学习“鞍钢宪法”不仅仅是对于资本压榨的不满,更是要追求真正的发展,追求“以人为本”的发展,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从发展中获益,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通过劳动获得公平的回报,劳动者有尊严的劳动,劳动者拥有合理的报酬,劳动者拥有充分的休息,广大劳动者不仅要追求优益的薪资和充分的休息,更要养成阶级的自觉,以全阶级的大团结谋取全阶级的根本利益!

  “鞍钢宪法”就是曾经照耀在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头上的那道光!感受过光明的人就无法再忍受黑暗!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