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1、《新的战斗从这里开始》:出版于70年代,作者殷培华。山脚下,新修建的水库大坝开闸放水,绵延的灌渠水波荡漾、流向远方,灌溉润泽着下游的片片良田。山坡上红旗招展、机声隆隆,以青年突击队为主力的建设大军,紧握钢钎、挥动锤头,开山劈石建梯田、修水利,改良土壤、引水上山,掀起了新一轮农业基础建设的热潮。一群响应上山下乡号召的知识青年,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带着简单的行囊来到偏远山区插队落户,正围坐在一位老农民身边,专注地倾听他讲述战争年代前辈们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
该年画生动地展现了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去接受锻炼、建设农村的决心和热情。通过老农民讲述历史的场景,传达出继承革命传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了 “广阔天地炼红心,扎根农村志不移” 的时代主题,以及知识青年们在新的环境中开启人生新征程,为农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壮志豪情。
2、《艰苦奋斗创新业,扎根农村志不移》:出版于1977年,作者冯向杰。初春时节,山脚下新修建的水库大坝开闸放水,灌渠水波荡漾。山坡上红旗招展、机声隆隆,青年突击队紧握钢钎、挥动锤头,开山劈石建梯田、修水利,改良土壤、引水上山,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该年画赞颂了知识青年们艰苦奋斗创新业,扎根农村志不移的壮志豪情和理想追求。体现了当时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艰苦奋斗精神,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决心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奉献青春力量的坚定信念。
3、《给妹妹回信》:出版于1974年,作者曹天舒。画面中,姐姐坐在桌前专注地写信,桌上可能摆放着书籍、笔记本和一些农业相关的资料,体现出她勤奋学习、钻研农业技术的一面。她的神情温和而坚定,透露出对妹妹的关爱与期许。
这幅画展现了知青上山下乡的时代背景。姐姐响应号召来到农村,成为村里农业科研小组的带头人,精心培育出良种秧苗。当得知妹妹也到基层农村参加劳动,姐姐连忙提笔回信,鼓励妹妹扎根农村、积极劳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同时还寄去自己培育的高产良种,体现了姐妹间的深情,也传达出那个时代青年们 “广阔天地炼红心” 的壮志豪情,以及在农村艰苦奋斗、奉献青春的坚定信念。
4、《到农村去》:出版于1977年,一群即将奔赴农村的知识青年,他们头戴军帽、腰扎皮带,胸前戴着大红光荣花,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该年画紧扣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主题,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展现了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农村建设的热情和决心,体现了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的时代精神。画面传递出知识青年们愿意扎根农村,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的奉献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5、《又长了》:出版于1975年,作者宋立明。画面的主体是一位插队知青小伙,他穿着朴素,挽起衣袖,露出结实的手臂,展现出劳动的干练与质朴。他正小心翼翼地把猪娃抱进木箱里,用扁担托起杆秤为猪娃称重,眼神专注地看着秤砣和刻度,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对猪娃成长的欣慰以及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自豪。
该作品以知青参与农村生产劳动为主题,通过描绘知青饲养的猪娃茁壮成长的场景,展现了知识青年扎根农村、投身农业生产的热情与决心,以及他们在广阔天地中锻炼成长、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的精神风貌,体现了 “广阔天地炼红心” 的时代精神,表达了对知青们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肯定与赞扬。
6、《旱塬今日》:出版于1975年,作者莫建成。画面呈现出阳光明媚、微风和煦的春日景象,塬上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阡陌纵横的秧苗平平展展,一片晃眼的绿色尽收眼底。曲折蜿蜒的水利干渠伸向一片片水田,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纹,仿佛绿色巨毯上刺绣的一条银带,展现出旱塬如今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景象。
该年画反映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广大知青和社员们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时代精神。展现了他们在干旱的塬上,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改变了旱塬贫穷落后的面貌,体现了 “广阔天地炼红心、扎根农村做贡献” 的精神。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