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与锋芒:艾跃进教授

作者:知恩易禅 2025-08-14 534

  艾跃进教授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思想仍如利刃般锐利。那些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仍在互联网上激起层层浪花。有人说他是“大侠”,有人称他为“爱国者”,但真正读懂他的人会明白:这是一位用生命践行理想的知识分子。

  艾教授最出名的“经典语录”往往带有锋利的棱角。比如那句“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在和平年代听来刺耳,却道出了国家实力与话语权之间的残酷真相。这不是好战,而是对国际政治博弈的清醒认知。他曾在演讲中质问:“为什么我们的军舰到不了的地方,我们的外交官就要低声下气?”这种直指要害的诘问,至今仍振聋发聩。

  艾教授的语言风格充满军人特有的直率。他不玩文字游戏,拒绝学术腔调,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考。“爱国不是请客吃饭”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击中了当下某些人把爱国当作社交货币的虚伪现象。他的名言“中国没有资格韬光养晦”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但仔细品味,这不正是对当时某些过度谦卑外交姿态的当头棒喝吗?

  这位南开大学军事学教授的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是对国家主权的捍卫。他的“主权不容谈判”论调,在全球化浪潮中被一些人视为保守,但近年来国际局势的演变证明了他的远见。当他说“中国需要培养尚武精神”时,不是在鼓吹战争,而是强调民族的精气神。在和平年代,这种精气神恰恰是抵御文化入侵、保持民族自信的重要防线。

  艾教授的话语常被断章取义,其实他的思想有着完整的逻辑体系。他强调“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不是要称霸世界,而是要有与之匹配的责任担当。他的“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战略定力”的观点,在今天中美博弈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这些思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重读艾跃进教授的“经典语录”,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言辞的犀利,更是一位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需要这种清醒的声音;在崇洋媚外的风气中,我们需要这种坚定的立场。艾教授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知识分子的风骨——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只为真理和正义发声。

  在这个意义上,艾跃进从未离开。他的话语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思想中的软弱;又像一把标尺,衡量着我们对这个国家的真实情感。当我们在键盘上轻松转发他的语录时,是否真正理解了他话语背后的良苦用心?这才是对这位思想者最好的纪念。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