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祭黄帝陵文》预示了谁将是全面抗战的中流砥柱

作者:桃花舍主人 2025-08-31 250

  中国共产党是十四年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参看:张永杰: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个定论的历史根据,概括地说就是:自西元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共产党就在东北独立领导着抗日联军的武装斗争;西元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关内抗战中,共产党以坚定广泛的人民战争和负重前行的统一战线,激励、支撑、维护了抗战大局。

  实际上,“七七事变”前夕发表的两篇《祭黄帝陵文》,已然预示了谁将是全面抗战的中流砥柱。

  八十八年前的干支丁丑年夏历二月廿四‌日(西元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黄帝陵举行了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同时派代表参与了祭奠。

  此次公祭的背景是:日寇自西元1931年侵占东北后,逐步将魔爪伸向华北和华东,到西元1936、1937年之交,全面入侵之势已经形成。西元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迫承诺“停止(反共)内战”,西元1937年初开始,国民党与共产党就“联合抗日”进行谈判。当此之际,国共两党代表联袂参加祭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大典,主要就是表达国共联合一致抵御外侮的政治态度。

  此次典礼,国民党方面以中央执行委员会名义致祭,派出的代表是国民党中央监委委员张继、国民党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共产党方面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致祭,派出的代表是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前身)代主席林伯渠(即林祖涵)。

  在公祭黄帝陵的仪程中,有“恭读祭文”一项。张继和林伯渠分别代表两党宣读了各自的祭文。

  国民党的《祭黄帝陵文》如下: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 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尚飨!”

  共产党的《祭黄帝陵文》如下: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可以看到,两篇《祭黄帝陵文》都是“维”起开头、正文为四言韵句、“尚飨”收尾,属于标准的传统祭文格式,古朴雅正,除了国民党的祭文遣词造句更显古奥之外,二者并无二致。

  但是,从正文传达的思想境界来看,二者差别显然。

  国民党的祭文,通篇只在追述列举黄帝的功业,祈求“先灵”保佑,对当时的外敌入侵危局和如何抗敌只字未提,纯粹是一篇程式化的例行公文,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可以使用。(当时由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代表国民党政府宣读的另一篇祭文,思想内容也大同小异。)

  共产党的祭文,先概括颂扬黄帝的伟业,再略述近几十年来无德强邻(日寇)侵掠,痛斥事敌的汉奸,继之指出敌寇贪欲无足,必须坚决抗敌,激励黄帝后代不能有愧始祖,表达共产党和红军为国奋斗的意志,然后提出要改革国家内政,使全民团结一心,抗战救国,最后指出抗战必胜。整个祭文,从历史到现实,由意志到方略,层层递进,一气呵成,充满着饱满昂扬的革命精神,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坚定决心昭告于天下。

  国民党的祭文,应该是蒋介石的某个颇具古文功底的文字随从所写,行文古奥而内里空泛,代表了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的陈腐颟顸思想意识。

  共产党的祭文,由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形式古朴而言辞明白晓畅,表达了新时代革命者发扬先祖荣光、捍卫中华河山、推进民主政治的坚强意志。据《任弼时年谱》记载,西元1937年8月,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政治部主任任弼时等人专程去拜谒黄帝陵,看到轩辕庙内的供案上陈列着毛主席手书的《祭黄帝陵文》,任弼时认真品读后说道:“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见:1937年毛泽东曾写"祭黄帝陵文" 被评抗日"出师表")此论言简意赅地指出了这篇祭文的伟大现实意义。

  按理说,在当时日寇全面入侵的乌云密布弥漫的情势下,《祭黄帝陵文》自然而然地应该借黄帝的丰功伟业,号召、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抗战,而国民党的祭文竟对此只字不提,这表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仍然没有抗战决心,仍然在拖延观望,仍然在希冀日寇掠得极大利益后自动停止,仍然没有对国民党军作抗战动员,当然更谈不上动员那广大的不在其眼里的老百姓了。由此,国民党在“七七事变”后只是片面单纯的军事抗战,除了初期赢得一两场战术惨胜外,大多数时间畏避不战,或者一战即溃丢弃大片国土,大批高级将领和军队投敌,兵员补充主要靠大量抓壮丁,甚至不顾广大人民生命财产而扒黄河、烧长沙,使老百姓流离失所,而国民党政权高官权贵却躲在后方贪污腐化、花天酒地,种种倒行逆施,从它的那篇《祭黄帝陵文》背后的思想意识就已经注定了。

  而毛泽东主席的那篇祭文中“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的宣示,都在以后的抗战中一一实行了:团结包括国民党爱国人士在内的各界人士,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政治经济焕然一新;教育、动员广大的农民,进行人民战争,甚至在一马平川的河北大平原上建起了无形的“人民高山”;既陷日寇大量军武于人民战争的泥塘里,又凝聚、塑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为抗战胜利后很快打倒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强大的人民民主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文如其人,思想境界决定社会实践。西元1937年的两篇《祭黄帝陵文》预示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