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该怎么纪念

作者:付欣宇 2025-09-03 303

  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从深重苦难走向新生的历史转折,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正义战胜邪恶、光明驱散黑暗,更象征着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民族尊严与和平愿景。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我们应当如何纪念?纪念的意义又究竟何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由此,9月3日被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不仅是一个法律程序上的终点,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付出与牺牲的共同认可。中国人民以14年(通称八年抗战)浴血奋战,换来这一洗刷百年屈辱的伟大胜利。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抵抗侵略时间最长的国家。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持续奋战14年。尤其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长期独立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国家。数据显示,1937年末,中国战场抗击了日军总兵力的88%;1938年,这一比例升至94%;1939年为83%,1940年为78%……直至1945年战争结束,中国始终牵制着日军主力。正是中国战场的顽强抵抗,使日本无法实现“北进”配合德国进攻苏联的企图,也迟滞了其“南进”步伐,为盟军推行“先欧后亚”战略赢得了宝贵时间。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死亡人数超过7000万,而中国军民伤亡约3500万,占总数近一半,远高于美、英等国的伤亡数字。这段血写的历史,不仅应当被中国人铭记,更应被全世界了解。正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对其子所言:“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向中东。”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不容忽视也不容遗忘。然而,在当今国际舆论中,二战叙事仍多以欧洲战场为中心,诺曼底登陆、北非战役、苏德战场等被反复强调,而东方主战场的贡献与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却往往被淡化甚至忽略,这多半与冷战遗留的意识形态偏见有关。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斗争中,毛主席的卓越领导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民族危亡之际,毛主席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救国的正确道路。他所著的《论持久战》更是抗战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战略著作,成为指导全国军民抗战的理论纲领。《论持久战》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争性质,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毛主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必须发动全国人民,实行全面抗战路线。这一思想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战略指导。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形成了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敌的有利态势。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不仅是一场回顾历史的仪式,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精神动员。作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伟大胜利的战争,抗战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军事上的经验,更包括政治与思想上的宝贵遗产。毛主席曾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动员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进步民族资产阶级,都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团结起来。这种空前广泛的民众动员,不仅是战争胜利的基础,更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古人云:“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主人渐贫穷,屋舍亦颓谢。”抗战八年,中国人民展现出的是一种不畏强暴、坚韧不拔、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正是这种“抗战精神”,支撑着军民走过最艰难的相持阶段,迎来胜利的曙光。这段历史或许渐行渐远,但抗战精神永不过时。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更需要“八年抗战精神”的滋养、需要坚韧执著顽强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对个人还是对革命事业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别说“振兴中华”,就是“振兴自我”也会成为一句空话。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起点。80年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顾这场伟大胜利,不仅要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更要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抗日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其原因就是一句话:“动员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我们纪念抗日胜利,就是要继承“动员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这个成功经验,动员“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事业上来,永远地动员下去,劳动人民才能千秋万代地当家作主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