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良:智能武器只能扩大消灭人口的作用而不会出现无人死亡的无人战争
下面这个视频认为智能武器会造成无人战争从而战争不会减少人口的结论是错误的。他认为智能武器代替士兵上战场打的是无人战争,而无人战争不会像传统战争那样消灭人口。其实恰恰相反,智能武器的出现不仅不会减少战争中的伤亡,而且会十倍百倍千倍地扩大战争的伤亡,无论是无人机、无人艇还是机器人、机器狗,他们都是用来杀人的,而不是用来避免人被杀的,至少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智能武器是用来避免人被杀的——就算是导弹防御系统说到底也是用来杀人的——所研制的所有智能武器都是如何更加高效率杀人,所以智能武器时代的战争只能导致更大规模的人口伤亡。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工业社会的常规武器战争对人口的消灭作用要远远小于冷兵器时代,但是那绝不是说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等常规武器的杀人效率要低于冷兵器,而是因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找到了更多结束战争、避免人口被大规模消灭的手段,比如宗主国、殖民地、附属国、原材料基地、商品销售基地、通过不合理贸易和金融规则向他国转移财富等一系列新的国家之间的征服形式,就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避免战争或减少战争,从而能够避免更大规模人口的消灭,最终形成一个少数发达国家剥削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没有战争的和平“经济共同体”,而不再像以往冷兵器时代那样,只有把一个国家的人口消灭到没有反抗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征服和吞并这个国家。这是常规武器时代虽然杀人效率比冷兵器时代要高,但是战争对人口的消灭作用却比冷兵器时代要少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死亡人口加起来也不过七八千万,而一次清兵入关灭掉的中国人口就超过这个数量。或许会有人说,按照这个逻辑,现在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远远高于常规武器时代,战争对人口的消灭作用,也肯定会低于常规武器时代。事情不是这样,因为现代社会与常规武器时代的矛盾和战争目的发生了根本变化。
首先,无论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常规武器时代,还是古代社会的冷兵器时代,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国内阶级之间的矛盾,都表现为先进国家征服吞并落后国家,是富人剥削压迫穷人,只要落后国家愿意接受侵略国家的统治,穷人愿意接受富人的剥削压迫,那么国家就能够以殖民地和附属国地位保留下来,穷人就能够以奴隶和奴才的身份活下来,即便是不经过大规模消灭人口的战争,也可以实现社会的转变和发展。希特勒48天征服欧洲,其中一些国家就没有经过大规模消灭人口的战争。但是现代社会矛盾和战争目的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21世纪99%与1%之间的矛盾,不再是哪个国家征服哪个国家的问题,不再是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的问题,而是要么99%在政治上彻底消灭1%,要么是被1%作为“垃圾人口”清除掉的问题。因为一方面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延长人类的寿命,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发展在把越来越多的人变成“废物”也就是“垃圾人口”,如果不能及时清除掉这些“垃圾人口”,这些走投无路的“垃圾人口”就会革命造反,摧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环境。而能够消灭这些“垃圾人口”的主要武器就是智能武器和生物武器,战争的目的也就不再是攫取财富而变成了消灭人口,由此而形成的人口灭绝规模将大得难以想象。
其次,以往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只是被动地消灭人口,而不是主动地消灭人口,战争的目的是攫取对方国家的财富,而不是消灭对方国家的人口,不仅不会消灭还会当作牲口一样加以保护,用来为自己创造财富。然而,即便是这种被动消灭人口的战争,无论是东方改朝换代还是西方世界大战,死亡人数也都是以千万计,何况是现在进入了以消灭人口为目的的智能武器和生物武器时代。根据20世纪90年代500个世界精英在费尔蒙特饭店会议的人口清除计划,要恢复世界人口和自然资源的均衡发展,需要清除80%的人口,当时还没有智能技术的发展,现在考虑到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个因素,那么需要清除的“垃圾人口”将会达到90%,也就是目前世界大约70亿“垃圾人口”将被清除。这就是马斯克半夜3点醒来上网发出绝望哀号的时代背景。面对如此惊人的恐怖计划,许多中国人却在幻想什么智能武器时代,就是由机器人和机器人打仗,我们这些生物人可以喝着啤酒像看电视一样看机器人打仗,自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希望这些人在被智能武器和生物武器送入坟墓之前能够醒来。
正是因为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把人类社会送到了天堂和地狱的十字路口,所以我们左翼力量才呼吁用大众政治来取代精英政治,由99%人民大众来剥夺1%精英对包括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经济资源的全面控制,把包括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内的现代科技变成推动人类全面和自由发展的工具,彻底消除继自然压迫和阶级压迫之后的人类最后一个压迫——分工压迫,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把包括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内的现代科技这把既能够把人类带入天堂也能够把人类推入地狱的双刃剑,变成人类在通向共产主义大同世界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的单刃剑。
2025年9月3日
关联视频截图: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106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