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判】导读

作者:工人理论学习组 2025-09-13 165

  在我国文艺发展的历史中,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文艺便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分为人民的进步文艺与反人民的反动文艺。“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因此,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艺,同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是息息相关的。毛主席指出: “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既然文学艺术各自反映不同阶级的利益,成为不同阶级的斗争武器,那么,文艺史上不同的思想倾向反映不同阶级利益的文学的对立便是必然的了。比如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文艺史上,这种对立便表现为人民文艺和地主阶级文艺的对立,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进行着斗争。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斗争也推动了文艺不断地前进,但人民文艺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伴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和自己相对立的反动文艺进行着不断的斗争。

  阶级斗争的根本问题是政权的问题。文艺为政治服务,主要就是作为一种阶级的宣传工具,通过从思想上给人们以一定的影响,达到维护或者瓦解现存政权的目的。从文学史上可以看到,历来的剥削阶级都是利用文学表现本阶级的生活,宣扬本阶级的思想,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本阶级的统治的。如我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派,就是把文学看作“经国之大业”,用来当作向人民群众宣传“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等封建思想的工具,直接地维护他们的封建统治;而非正统派的文人,则用文学来表现“声色犬马之欢”,在满足他们腐朽的精神享受的同时,又通过从思想上对人民群众的毒害,间接地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今天,在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统治的国家里,统治阶级更是利用文艺来宣扬色情、暴力、颓废、恐怖、个人主义和拜金哲学等极端腐朽、堕落的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在国内用来瓦解劳动人民日益高涨的反抗情绪;在国际上又成了配合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对殖民地、半殖民地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渗透的工具。与统治阶级一样,劳动人民和革命的阶级也一贯把文学当作宣传革命思想的工具,用来揭露剥削阶级的罪恶,唤醒群众,鼓舞群众起来为推翻寄生虫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而进行斗争。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流传下来的许多民间歌谣以及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一些优秀文艺作品中多多少少地反映了这一点。到了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更是自觉地利用文艺这一宣传工具来配合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鼓舞工人阶级的斗争意志。成为激励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团结战斗、奋起反抗,为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理想而斗争的响亮号角。

  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这个问题历来是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斗争的一个焦点。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就是这一斗争在文艺领域中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劳动人民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使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又通过阶级斗争从一种社会形态发展到另一种社会形态。在这斗争中,劳动人民是进行阶级斗争、变革社会、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劳动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人民不但以自己的生产活动为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而且在同自然的斗争中,在同剥削阶级的斗争中,亲自进行了文艺创造。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在诗歌、小说、曲艺、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都有过杰出的成就。文学艺术既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按理它完全应该归劳动人民所有,为劳动人民服务。但是,这一历史要求在一切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和统治,除了凭借国家机器的暴力之外,还凭借哲学、文艺等意识形态的东西实行思想统治。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也总是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在我国,二千多年前,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孔子,大肆宣扬“圣人” “生而知之”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反动谬论。西欧的资产阶级哲学家,则胡说世界的历史,“就是伟人的传纪”,鼓吹应该“崇拜天才”。这种反动的唯心史观反映到文艺领域中,劳动人民便都成了渣滓,由那帮王公贵族、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是历史的颠倒!1942年,毛主席在他的光辉论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人类世界历史的创造者”的光辉思想,彻底批判了剥削阶级的唯心史观,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毛主席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集中体现了历史发展和文艺发展的要求,为我们确定了一条正确的文艺路线。它从根本上划清了无产阶级文艺和一切剥削阶级文艺的界限,划清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路线和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界限。毛主席制定的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是照耀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前进的灯塔。

  如何价文艺作家、作品?怎样才能做得正确,这是我们研究和学习古今中外文艺史的一个中心问题。由于文艺作为上层建筑的复杂性,它在反映不同阶级的观点、利益和要求,也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历史的限制和人民文化水平的限制,剥削阶级的统治思想对人民的影响,以及历代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对民间文艺作品横加删减、篡改,失去了原貌等原因,很多作品也还存在着某些糟粕和缺陷。革命的、进步的文学也总是受到反动统治阶级的严厉的摧残。因此,在肯定文学史上具有进步的和反动的两种文学的对立斗争这一前提下,对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同一作家不同的作品都应该作具体分析。

  这其中还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两者并不是平行关系,而必然是前者领导后者的关系。毛主席教导我们:“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放在第二位的。”并进一步指示我们:“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在阶级社会中,它必然地不是为这一阶级服务,就是为那一阶级服务:无不具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因此,区别与阐明作家作品的思想倾向,指出其进步意义或反动影响,是我们评价作家作品的首要目的。在如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依旧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帮助同志们提高在文艺领域上的认识,我们特地编发本系列,旨在通过古今中外一些素材,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立场。以历史的、阶级的态度对一些文艺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