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何处不明月

作者:欧洲金靴 2025-10-07 275

  逾九十年前,1934年的中秋节,那是主席一生中的最至暗时刻之一,也是历史上“最沉默的中秋节”——相比于史册中多个中秋节的故事,1934年的月圆之夜是未得着墨的空缺。

  至中秋前后,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赣南、闽西之地已大为缩小。国民党反动派的碉堡线如铁钳般越收越紧,苏区内的物资供应特别是粮食和盐已极度匮乏。

  长征前夕,最后一个八月十五,整个根据地面临着被彻底“困死”的危险。

  彼时已被排除出最高决策圈的主席,正抱病于赣南省于都县进行基层调查,为中央红军选择突围路线和集结地殚精竭虑。

  没有家人的陪伴,也没有节日的欢愉,只有沉重的思考和为革命前途奔走的忙碌身影。

  主席此行的目的绝非偶然,他专程到于都察看地形,选择突围路线。

  于都,也正是后来被选定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出发的集结地。

  尽管主席无权做出最终决策,但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对长征的启动环节进行了关键性的勘察和准备。

  在于都期间,他召集赣南省、区以上三级干部开会,要求大家做好支前参战工作这实际上是在为红军主力的集结和渡河进行地方层面的动员和准备。

  由于史料缺失,无法获悉9月23日这一晚主席在做什么……但是可以想象,在那个本应家人团聚、共赏明月的夜晚,与贺子珍同志分离的他或许正拖着病体,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对着地图反复推演,亦或是在某个村庄的祠堂里与地方干部商讨着如何为大军开路……

  他所凝望的,不是天上的阴晴圆缺,而是苏区被重重封锁的黑暗前途和那条尚不明朗的突围之路。

  这种心境在稍早之前(1934年夏)创作的词作《清平乐·会昌》中已有体现: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而中秋之后的大撤离与启程向西,他在率军离开苏区时的讲话更是堪称历史的强音:

  第一、革命是有前途的,大家要加强革命信心;第二、把各部的善后工作做好,要使留下的同志能够更好地继续革命斗争,更好地联系群众…

  孤盏笑吞万里云,江山何处不明月!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