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周家庄观感
笔者读过一些有关河北省晋州市周家庄乡(人民公社)的史料,也写过相关文章,但当乙巳八月廿五(西历10月16)来到这里后,还是感到百闻不如一见。
首先令笔者惊叹的是这里壮观的农田:大块农田方方正正、平平整整,即便大部分已经收割完毕,露出灰暗的土壤,仍然让人感到优美。而农田四周密密麻麻的白杨林挺拔高耸,秋风拂过,繁茂的枝叶簌簌作响。农田之间的水泥路在白杨林的夹拥下笔直伸向远处,至为美观。这些白杨林带虽呈景观,实际上是农田防护林带,一举两得。史料表明,周家庄的这些方正平整的农田肇始于将近四十年前:西元1956年,周家庄高级农业合作社和相邻的五个高级社组成联村大社,当年就组织一千二百多名男女社员进行了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挖平高地,垫起低洼,去除多余的田埂,将小块田地扩为大田,开挖灌溉、排水渠道,等等。这一工作一直坚持了好多年。现在面对这壮观的成就,不能不领悟社会主义集体的力量大于天,也不能不感慨于周家庄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艰苦卓绝和坚定意志。
周家庄人的住宅建设也同样规整。周家庄有十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的住宅集中建在各自队管理耕种的农田附近,是统一样式、统一面积的独门独院二层小楼,一排又一排,整整齐齐。两排房舍之间构成宽松的小巷,两片区域之间则形成宽约两车道的街路,每个队的住宅汇成整洁幽静的街区。而在全乡大致的中间部位是一条横贯东西的主街道,名叫合作路。整条合作路的东段,有乡政府、乡党委、乡合作社、农民文化宫、农民乐园等管理机构和公共设施,分布在路的南北两侧;合作路的西段,临街住宅都带有一间小门面,形成商业区域,最西部是乡办工业区域,商业区域和工业区域之间是乡幼儿园和中小学、高中。可以感到,全乡的房屋和街区规划建设有条有理。这种规划建设始于西元1982年,当时掀起了解散人民公社、分田单干的浪潮,全国绝大部分农村开始纷纷回复各家各户各自耕种、村容村貌杂乱无章的状态,周家庄却坚持按照集体化方向发展、提高。
大块平整的农田,有利于生产机械化的推行。笔者偶然走进第九生产队的一处院落,看见院内停放着许多农业机械:土地耕整机、播种机、肥料播撒机、除草机、收割收获机,还有拖拉机、挖土机等等,看起来品类齐全,应有尽有。笔者与一位老社员交谈时听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了,而笔者看到参加劳动的的确主要是中老年男女社员,但想来有了那些农业机械,上述现象至少目前来说并不是大问题。
笔者在周家庄各处探访时看到,原来的乡集体阀门厂大门紧闭(据说另外与外资联合成立了一个阀门有限公司),奶牛场奶牛似乎不算多,有点儿冷清,印刷厂大门敞开,但不知里面的状况。然而,观光采摘园在这即将进入肃杀冬季的时节,周末还是有不少游客前来。在第九生产队队委会院内,笔者看到墙上张贴着“二O二五年九月各项收入明细表”和“二O二五年九月各项支出明细表”,显示全乡十个队九月份农副业和其它收入共计一千七百多万元,各项支出合计一千五百多万元,盈余两百多万元。看来周家庄的集体经济正常进行,没有大问题。
在第九生产队院内,笔者还看到一张“第九队十二项福利”明细条文,大意是:六十岁以上老人享受养老津贴;独生子女老人每月加发津贴并由集体出资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五保户”老人由集体负担生活费用和伺侯、医药、丧葬费用并每月发放零花钱;六十五岁以上、连续工作二十年的农民干部实行退休制;全乡社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筹资款全部由集体负担;乡集体补贴烈属、公伤致残者和退役义务兵;全乡每家每户无偿使用自来水;全乡社员每人每年补贴电费,并获生活补贴;民建公助统一兴建住宅楼,免费清理生活垃圾;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聋哑呆傻者集体负担生活费;等等。这些社会主义性质的福利,与笔者在资料中看到的西元1982年开始实行的基本一致,至今已经实施四十年有余。
资料表明,周家庄的工农业项目一直绝对禁止个人承包,以防止集体公有财产被化大公为小公甚至被私人窃取占有等弊端,内部管理实行责任制和劳动定额管理制。这是一种坚决杜绝两极分化的、按劳分配的制度。这也许是周家庄的工业项目发展不够火热(不资本主义)的原因之一,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不是表明它保持了先进的社会主义本质?
笔者在乡政府门口遇到一位乡干部,他的普通话不太好,交谈有点儿费力。他大致是说,周家庄去年人平分配三万元,乡干部全年无休假,社员农闲可休息,等等。资料表明,这也是人民公社时期开始就实行的规定。
周家庄与河南临颍的南街村、河南新乡的刘庄等另一些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不同,它的体量(农田面积、社员人数等)是那些地方的几倍或十几倍,而且它从新中国初期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以来,一直坚持了集体生产和分配,没有中断过,至今仍基本保持了人民公社体制,周家庄人仍然是社员,难能可贵。在周家庄合作社史陈列馆中展出的,西元1982年全公社社员为表达不解散人民公社、坚持集体制度意愿而按下的红手印原件,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表现。笔者思忖,这种社会主义集体历史,以及大量的集体成就和财产(大块平整的农田和大量农业机械等),或许是周家庄在目前某种大环境下继续集体经济的有力保证。现在需要更多这样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要从事粮食生产的新农村。
傍晚,笔者在周家庄街道上漫步,忽然,路旁高高的水塔上响起广播声:“社员们注意听,社员们注意听,在周家庄乡党委的积极协调下,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的专家团队,将于十月二十一日,周二,上午九点,在周家庄卫生院开展义诊活动,……有就诊需求的社员们,需带好医保卡、病历、近三个月的检查结果……,专家团队将为大家提供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似乎是个中年男声,那带着浓重本地乡音的普通话,在秋末寒意的夜空中飘荡,让笔者感到温暖、亲切、感动……
这是一种人民公社集体大家庭式的广播,希望它永远在周家庄响起……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