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良:这就是我们坚守的伟大意义
看到郑强教授关于大清王朝不是亡于太穷而是亡于太富的视频,我们所有左翼同志都会感到多年来我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坚守和斗争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就在于推动了我们这个民族和人民的觉醒,其中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像郑强、金一南这样越来越多的爱国学者破除了所谓“落后就要挨打”的这个最大历史谎言,把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了过来,让我们苦难的民族和人民在祖国再次面临最危险的时候,看到了我们过去苦难的根源和未来的希望是在哪里。
可以说,中国的私有化改革就是建立在“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近代以来最大的历史谎言上。在这个谎言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由革命造反的学说变成了发展生产力的学说,把发展生产力变成了社会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形成了经济发展观这个指导整个国家的反动唯心史观,由此奠定了私有化改革最根本的理论根据和历史根据。可是,当20年前我们指出“落后就要挨打”完全是处心积虑编造的历史谎言,目的就是要掩盖中国近代以来挨打受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腐败和贫富两极分化的矛盾时,却遭到了当时占据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右派改革教铺天盖地地疯狂围剿和封杀,当时受蒙蔽的人民大众就像今天坚信爱国主义那样坚信这个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真理”,以至于在当时中央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取代经济发展观的转型政策后,仍然难以改变整个社会对经济发展观的狂热追求,阻挡不住中国沿着私有化的道路继续奔跑。
就是因为人民没有觉醒,人民仍然受这个历史谎言的蒙蔽,认为经济发展是唯一的真理和最大的天理,为此可以不惜把任何公平正义踩在脚下,什么数千万人下岗,什么废除社会福利保障,什么剥夺政治权利,什么暴力拆迁等等,全都不管不顾,只要老百姓不造反就行。当时朱总理专门宣布了公检法“三不受理”原则——工人下岗案不受理,房屋拆迁案不受理,股票诉讼案不受理,从而掀起了没有任何约束的私有化改革浪潮,目的就是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整个国家再富起来,避免重蹈所谓“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覆辙。结果把中国经济变成了一个依靠暴力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飞奔向前的高速列车,最终虽然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老百姓却失去了原有一切福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仅没有带动共同富裕,反而变成了共同富裕不可逾越的天然障碍。俗语讲不撞南墙不回头,可是中国老百姓却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仍然认为只要蛋糕做大,老百姓就能分到更多,只要黄世仁能富起来,杨白劳和喜儿就肯定能富起来。所以,即便是丢掉了免费住房、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等一切福利保障,老百姓仍然对此坚信不移,直到最后连孩子都生不起了,整个国家人口断崖式暴跌,失去内在推动力的中国经济这个高速列车已经渐渐停了下来,人们才想起了没有公平正义的道路最终肯定是一条死路这个中国左翼多年来的忠告。
虽然觉醒得有些晚了,但是毕竟开始觉醒了,开始意识到了没有公平正义的经济,不仅没有天理,而且不可持续,公平正义才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公平正义也是决定国家强弱的最根本因素。近代历史上中国总是屈辱挨打,不是因为经济落后,而是因为没有公平正义;新中国强大无比,不是因为经济强大无比,而是因为拥有全世界最大限度的公平正义;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不是因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是因为中国人民仍然拥有公平正义的记忆和渴望,仍然相信中国能够恢复公平正义。这就是目前中国还能够实现经济转型的历史条件,这就是目前中国还能转换发展道路的最后希望。一旦我们错过这个历史机遇,无论中国是多大的世界经济体,也难以避免内忧外患、不堪一击的命运。当年满清人口不到明朝1%,经济不到明朝一个零头,武器装备更是落后于明朝一个世纪,之所以能够取代明朝,就是因为失去公平正义的大明王朝就像《红楼梦》所讲的那样虽然外表十分庞大,但是“内囊却已经尽上来了”,几乎没有经过什么像样的战争就被满清所取代。希望我们能够抓住这次特朗普为了建立“大美国”版图而暂时放松对中国围猎的历史机遇,实现社会发展的转型,在公平正义的大道上实现国家崛起,这是中国实现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的最后机遇。
虽然会有人提出一千个当今中国绝不可能实现转型的绝望理由,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充满希望的一面。目前像郑强、金一南这些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影响的爱国学者,在认识领域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的宣传作用,将肯定会唤醒越来越多的民众睁开眼睛看世界看历史,最终在现实中把被颠倒的世界重新颠倒过来。如果说民众的觉醒是一个国家彻底觉醒的状态,那么爱国学者的觉醒则是一个国家半睡半醒的状态。如果停留在这个状态,这个国家就会再次昏睡过去;如果唤一唤催一催,这个国家就会彻底醒来,抖擞精神,走向辉煌的未来。我们一定要让中国从半睡半醒的状态彻底醒来,因为中国一旦再次昏睡过去,将不会再有醒来的机会。马斯克讲目前变革是美国人民最后的机会,其实,目前转型也是中国人民最后的机会。
2025年4月29日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106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