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一个伟大的胜利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陈毅同志的诗作《孟良崮大捷》充满了胜利喜悦,生动反映了1947年5月我军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的历史场景。
图为位于山东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新华社图片
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与国民党军在华东战场上一次正面的大规模较量,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性一仗,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士气。
“耍龙灯”创造战机
1947年初的山东,是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地区,敌人用于山东方向的兵力达45万余人,占其进攻解放区总兵力的27%,占其重点进攻兵力的66%,“五大主力”中的整编第74师、整编第11师、第5军均调集于山东战场。慑于以往多次被歼,这次敌人在重点进攻中采取“密集靠拢,加强维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作战方针,以整编第74师等精锐部队为骨干编成3个兵团,进一步加强兵力密度、成纵深梯次部署,作弧形一线式推进。
战争不单是物质力量的角力,也是指挥艺术和士气的较量。经过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我军共歼敌12万多人,武器装备得到很大改善,战术、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积累了大兵团运动战的作战经验,士气高昂。面对国民党军新的进攻,华东野战军决定在敌军重点进攻之始,采取持重待机的方针,即以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吸引、调动、疲惫、迷惑敌人,审慎地观察战场形势的细微变化,分析掌握敌人的行动规律,能动地创造和捕捉有利战机。我军充分利用在解放区腹地作战的有利条件,时南时北,或东或西,有进有退,既打又撤,用高度机动回旋的方法来调动和迷惑敌人。陈毅同志把这种战法形象地比喻为同敌人“耍龙灯”,就是像挥舞彩球,逗引敌军,像长龙一样左右回旋,上下翻滚。
图为孟良崮战役中,粟裕等同志视察阵地。新华社资料图片
5月14日夜,我军5个纵队从几个方向向74师盘踞的山头发起攻击,各级指挥员靠前指挥,各部队在强大炮火掩护下组织波浪式的连续攻击,像潮水一般涌向敌人阵地。敌人竭力顽抗,每一个阵地都反复争夺、几易其手,经过数次乃至十几次冲锋和反冲锋。我军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与敌人展开肉搏,短兵相接、刺刀见红,战斗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罕见。战士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灵活机动、主动协同,哪里有敌人就向哪里打,不间断地向敌人发起猛攻。粟裕同志在战后总结报告中指出,我们的队伍“真正做到了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几十万大军如同一个人一样,捏成一个铁拳,锤到预定歼击敌人的头上。”
在我军强大攻击下,74师固守待援无望,于15日下午倾全力组织三次突围,均未得逞,被压缩在520高地至大崮顶、雕窝一线的狭窄山地中。战斗至最紧要关头,陈毅同志命令主攻部队:“现在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孟良崮拿下来。谁打下孟良崮,谁就是战斗英雄!”激战至5月16日下午15时,我军5个纵队会师于孟良崮、芦山山顶,战斗基本结束。在清查上报毙伤俘虏敌军数字时,华野首长们发现各纵队所报歼敌数字与74师编制数相差较大,经过仔细搜索,发现约有7000余残敌隐藏在孟良崮、雕窝之间的山谷中,当即将其包围全歼,至17时战斗全部结束。至此,孟良崮战役大获全胜,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全军覆灭,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在孟良崮战役中,我军共毙伤俘敌3万余人,“砍掉了敌人一支最强的骨干力量”。
粟裕同志在回忆孟良崮战役时精辟指出:“战役的主要特色,是突破与反突破,包围与反包围。敌人凭借其兵力装备的优势,以数个重兵集团,采用密集队形,企图对我实施中央突破、两翼包围,把我军分割聚而歼之,以达其彻底解决山东之目的。我判明敌人的作战意图后,以两面开弓之势,阻击敌东西两翼之强大兵力,将敌实施中央突破的先锋、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从重兵集团中央割裂出来,予以全部、干净、彻底地歼灭。这次战役既充分反映了我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善打硬仗、恶仗的特点,也表明了我军战斗力已达到可以歼灭蒋介石军队任何精锐之师的水平。”
图为孟良崮战役中,我军向孟良崮进军。新华社资料照片
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人心向背从根本上决定着战争胜败。在国民党军发动重点进攻时,沂蒙人民给予了我军毫无保留的支持,家家户户实行坚壁清野,使敌人得不到一点粮食给养的补充,地方人民武装到处袭扰敌人。当我军机动作战时,群众纷纷返回家园,烧水做饭,送信带路,倾尽全力支援子弟兵作战。
图为当地一位大娘冒着危险为我军炮兵指挥员指示炮击目标。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供图
孟良崮战役,我军动用兵力近30万,激战了整整3天3夜。为了保障战役胜利,英雄的沂蒙儿女广泛动员起来,全程支前、全力支前、全面支前。“为了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你们连命都豁出去了,支援前线,俺不怕倾家荡产!”黄家峪村村长李在修主动把自家不多的粮食拿出来给部队送去。拥军支前女模范“沂蒙六姐妹”,当时年龄最大的也不过20岁出头,她们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运粮草、护理伤员。战役期间,六姐妹之一的伊淑英正怀着身孕,仍然翻山越岭,为部队筹集草料。杨桂英在转移伤员时,一颗炮弹落在了她4岁儿子的不远处,巨大的爆炸声当场就把他震聋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从此就生活在了无声的世界里。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