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因为动物而围攻他人的”人“,真的有”爱心“吗?

作者:锁定坚强 2025-05-23 193

  前两天,一起轿车拖行猫的事件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众多“爱心人士”纷纷在网络中展开“爱心”表演,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车主自始至终都未发现车子底下有猫,那些煽动造谣的“猫奴头子”也被依法拘留。但这件事并不会就此平息,因为那些在网上看到“虐待动物”就“怒发冲冠”的所谓“爱心人士”,不会轻易偃旗息鼓。他们会在下次类似事件出现时,再次群起而攻之,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他们“爱心爆棚” 。

  这场闹剧无情地揭示了某些“爱心人士”的虚伪本质:他们打着动物保护的旗号,实则通过极端言论和网络暴力获取道德优越感,甚至妄图借此牟利。正如媒体所报道的,部分人刻意利用动物议题制造对立,将“爱动物”异化为攻击他人的武器,却对真正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如层出不穷的未成年人霸凌事件,视而不见。那些恶性霸凌事件被媒体曝光后,何曾见过这些“爱心人士”迅速行动,打旗帜、拉横幅,催促公安机关严惩凶手,为受害者呼唤正义?

  当下中国出现这种被异化的“爱心群体”,与几十年来媒体的宣扬和引导密切相关。多年来,媒体以及所谓艺术群体常常将“爱是永恒的主题”挂在嘴边。但事实却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媒体和艺术圈的主题更多聚焦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说“爱是永恒主题”,在这种背景下显得有些荒谬。

  “爱是人类思想的主题”这一论断本身没错。但在阶级社会中,泛泛而谈爱,只会模糊社会本质,起到反作用。谈论爱,必然要以爱人为中心,同时对害人行为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否则人们的认知就会偏离事实核心。这几十年来,艺术圈、文艺界和媒体不敢违背“爱为永恒主题”这一公论。然而在当下的阶级社会模式下,他们又不敢深入探讨爱的本质。因为深入剖析必然会触及爱的社会本质——爱人,而非其他。在阶级社会中,人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可在如今被西方资本主义思维异化的社会里,这一事实无人敢深入探讨,因为一旦深入就会触及阶级思维核心,于是只能模糊个人在社会中的根本性质,转而泛泛地将爱动物和爱自己作为爱的核心思维。这显然与中国传统中爱父母、爱子女、爱家人、爱祖先的观念相悖。且不论社会主义政治观,单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仁爱”遵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顺序,明确强调爱人先于爱物。但当代出现的部分所谓“爱心群体”,在媒体和资本的裹挟下,将“爱动物”凌驾于“爱人”之上,背后实则是资本主导下对利益的计算,无利可图时,“爱”便消失不见。

  如今各大媒体热衷于传播对猫猫狗狗的“爱”,表面上看是关爱动物,实则是鼓励人们只爱自己的托词。若真以爱人之心为先,面对宠物咬人、流浪动物攻击人的事件,必然会严厉谴责,然而这样的情况又有多少呢?在媒体的引导性宣扬下,部分思维浅薄之人将爱动物等同于有爱心,沉浸在自我认知的肤浅“爱心”中自我感动,还通过对动物的变态保护来卖弄所谓的爱心。他们越是对不按自己模式对待动物的人表现凶狠,就越觉得自己“大爱无疆”。这部分人真该好好反思自己。

  实际上,那些将自家猫猫狗狗置于他人感情之上的人,本质上都是只爱自己的人。他们口中的“爱心”,实则是私心,这便是思维的异化。真正的爱心应源于公心,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济危扶困者,才配得上“爱心人士”的称号。但如今,“爱”这个人类社会最神圣的词汇也被异化,不爱人只爱猫狗者,反而占据了“爱心人士”的桂冠。有人辩称自己既爱猫狗也爱人,不妨扪心自问:当你的猫狗与人发生冲突时,你首先担心的是猫狗还是人?就像海南轿车拖猫视频事件,我看到后的第一反应是担心开车的人别被吓到,而有人却只觉得开车者可恨残忍,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是否真的爱人吗?

  这起事件,本是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即便存在真正知情的虐待动物行为,固然可恨,但也不必喊打喊杀。人是具有思考和类比推理能力的,那些激素养殖的家禽动物所遭受的对待,与虐待相差无几。屠夫作为正常职业,杀猪、杀羊、杀鱼的过程都类似“虐待”,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符合生存需求的经验。若真的对虐待动物零容忍,恐怕只有成为素食主义者,甚至不养名贵宠物,才能证明“爱心”。因为名贵宠物大多是人工定向繁殖,扼杀了动物天性,养这些宠物实则是在支持虐待行为。正如广告词所说“没有买卖就没有虐待”,越是追求名贵宠物品种的人,越像是在鼓励虐待动物,又何谈“爱心”呢?

  这种人类情感的异化,或者说把人都思维自降到动物思维层面,其根源都在于资本在对于中国人民几十年如一日的洗脑罢了,以爱心之名,来掩盖资本为了生意,不惜扭曲人类正常认知,就像今天所谓救助圈内大量存在利用动物募捐敛财、虚报费用的乱象,资本来到这个世界的发展轨迹,就是把人类一切对于美好情感的需求,全部都变成冷冰冰的利益交易。

  直到今天,大量的现实依然都在证明这一点,比如媒体与资本的合谋:短视频平台通过“萌宠”“救助”等内容收割流量,将动物议题简化为情感刺激工具,淡化其复杂的社会性。

  同时,这种生意又加剧了人们一种违反社会本质的虚荣认知, 阶级身份的投射:养名贵宠物、参与“高端动保”成为标榜个人品味的符号,而真正需要关爱的人(如流浪动物伤人事件中的受害者)却被忽视。

  另一方面,这些“爱心人士”对于所谓虐待动物事件的义正词严的谴责,也是一种道德逃避的伪装:谴责“虐猫”比直面贫富差距、养老困境等社会问题更安全,既能彰显“正义感”,又无需承担实际责任。

  而且,这种资本炒作下的“爱心人士”的社会概念,正在日复一日的削减人类社会的政治严肃性,在这些人都喧嚣下,社会资源被导向畸形的“动物福利”,而贫困儿童教育、孤寡老人赡养等真正需要投入的领域反遭冷落。比如,有给宠物进行“豪华婚礼‘的,还有给宠物”树碑立传“的,给宠物治病花费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而另一边,大量的人却没有某些人的宠物”活得滋润“,如果我们真有良知和爱心,会想到将来的人如何看待今天这种善恶颠倒的社会吗?!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