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中铁公告被批冷血,说说事故背后的层层转包

作者:子午 2025-08-26 249

  8月24日,中国中铁董事会发布公告回应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垮塌事故:

  因为公告的最后一句措辞“本次事故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及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引发了公众的质疑,被批“漠视生命”、“冷血国企”。

  有人替中铁辩解称,中铁董事会的公告最后一句话是在履行对投资者的法定义务,避免市场恐慌损害股民利益。如果当事方真是这种考虑,完全可以另出一份声明,郑重向遇难者家属致歉,而不是搞这种利益平衡。

  公告里的“正在调查”、“妥善处理”说得可谓四平八稳,但每一个字背后却透着冰冷的距离感,再加上最后那句“不影响公司业绩”,把资本逻辑(利益至上)的冷酷无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铁公告发出的前一天,有关部门已经决定对事故查处“挂牌督办”,高级别的介入就是为了防止大事化小,找临时工顶包,预防悲剧再次发生。

  综合各路媒体目前披露出来的信息,我们大致已经可以得到一些线索。

  黄河特大桥的总包单位是中铁大桥局七公司。大桥全长1596.2 米,主跨366米,是国内第一座跨越黄河的铁路钢桁拱桥。特大桥最初的设计是河道里设桥墩,但因为要保护黄河鱼类,环评没过,最终才改成366 米一跨过河——这个跨度比国内同类桥梁的经验范围超出60米。

  施工方宣称在设备上装了 200 多个应力传感器,号称“毫米级精度”“智能监测保安全”,但这套“智能监测”系统却在事故发生前因基站信号中断,已离线7小时。除了智能监测系统,国务院事故调查组8月24日发布的初步报告还显示断裂的3号索股存在另外两个致命问题,一是索体PE护套出现老化裂纹,导致内部钢丝锈蚀,二是前夜突发8级阵风,使索股承受超出设计值的交变应力。值得注意的是,该型号索股在2024年,成昆复线施工中,曾出现类似裂纹,但未引起足够重视。

  从事故调查组初步发布的报告看,建设单位在高海拔地带建造一座跨度超经验范围的特大桥,似乎并没有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变化,留出足够的安全冗余,没按规定做超限跨度专项风险评估,对2024年已经出现过的问题也没有足够重视并解决,这还不算漠视建筑工人的生命安全吗?

  关于凌晨作业问题,施工方给出的理由是“晚上低温有利于杆件性能恒定,避免热胀冷缩影响合拢精度”。这个理由看似正当无比,却又掩盖了一些问题。这座桥的总工期原定是22个月,但因为前期环保审批耽误了3个月工期,实际施工期只有19个月。为了在8月26日举行合拢仪式,压缩工序、追赶工期的问题必然是存在的,如此也就能解释为何智能监测系统已经离线7个小时的情况下,施工为何还在继续进行。这不也是抱着侥幸心理、漠视工人生命安全吗?

  说到底,这些外包的农村务工人员,在资本(即便是国有资本)面前不过就是赚钱的工具,而非曾经当家做主的主人公,这是“漠视”发生的根本原因。

  作为工程总包方的中铁大桥局七公司,2023年审计报告显示,他们的安全投入只占工程总造价的0.8%,远低于1.5%的法定标准;2022年还因另一项目焊接质量问题被住建部通报,却根本没整改。

  更为恶劣的是,建造特大桥这样的在人们看来极其复杂、要求极高的百年工程,竟然被层层转包给了几家劳务派遣公司。这些劳务派遣公司为了压低成本,不仅可能偷工减料,还使用的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的农村临时务工人员。“以包代管”的模式最终把16名工人推向了深渊,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网上公开的法律文书显示,七公司与协作单位存在大量的经济纠纷案例,不仅有跟供应商之间的,也有跟分包工程施工的劳务派遣公司之间的(拖欠或故意扣留工程款)。

  工商注册信息显示,中铁大桥局七公司实缴注册资本3.6亿元,如此工程巨头在2024年的参保人数却只有325人,由此不难想见其劳务外包的使用已经到了什么样的惊人程度:除了一线的施工人员,工程监理、安全监测这些关键岗位是不是也在外包或者使用临时工呢?

  笔者希望有关部门不能仅就事故本身展开调查,更应该针对七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劳务派遣的滥用展开深入的调查和整治。

  这不仅仅是对那些最辛苦的农村务工人员负责(不给缴纳社保、安全得不到保障),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岂容如此层层转包?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已经指出,国企已经成为“劳务派遣”的重灾区。国企作为名义上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本应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非国有企业作好表率,而即便在目前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国有资本的盈利状况普遍也是“稳中向好”的,既然如此,国有企业为何不能带头将那些在一线顶着严寒酷暑、风吹日晒雨淋,为企业创造了丰厚利润的农村务工人员转正为堂堂正正的“国企工人”呢?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