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良:目前最需要学习的是那一代中国人为信仰而奋斗的人类文明
与陈独秀那一代铁血男儿的中国人相比较,人们会明显感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一代中国人,与当今这一代中国人简直就不是同宗同族的同样中国人,不是同一个民族繁衍下来的人。当时中华民族经过百年抗争不仅没有结束西方列强的欺辱,甚至把百年屈辱越来越演变成为亡国灭种的大难,这种亡国灭种的大难最终激发了中华民族5000年所孕育的深厚伟力,把有史以来中华民族最强大的所有“白细胞”全都集中到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期,把中华民族数千年储存的能够拯救这个民族于危亡的英雄豪杰全都集中到了那一个时代,以拯救濒临灭亡的中华民族。
那一代凝聚着中华民族千年伟力、肩负救国救民重任的中国人,与当今这一代中国人相比,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那一代中国人都是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一代人,是背负天命而来,不负天命而去的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一代人,无论他们最终走上了哪条道路,是革命道路还是反革命道路,是民族英雄还是国家汉奸,他们都是为天下苍生而选择,为理想信仰而献身,对的选择是为天下苍生而选择,错的选择同样是为天下苍生而选择,而几乎没有人是为个人利益而选择。更没有人像今天中国人这样,只追求权钱名利,只是在丛林法则支配下进行动物式选择,而没有哪怕是一丝一毫人的追求和人的选择,成功者变成了没有人性的一群野兽,失败者变成了被彻底抽掉人性的一群牲口,自始至终看不到丝毫人性的元素,甚至连非洲大草原上那些脊椎动物之间同类相助的血亲意识都没有。鲁迅把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劣根性批得寸缕不剩,都从未有一个字指控过那时中国人的行为突破过脊椎动物的伦理底线。当时中国底层阿Q、孔乙己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乞丐都没有失去人类社会应有的侠义和信义,作为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一代英雄豪杰,为天下苍生和人生信仰而献身的高尚人格和坦荡胸怀,更是让人感叹敬佩。
无论是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共产党人,还是孙中山、蒋介石等国民党领导人,以及后来投敌叛国的原国民党领导人汪精卫和共产党一大代表陈公博等,虽然他们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有着云泥之别,但是他们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全都不是贪生怕死之人,全都不是为个人利益而选择而奋斗,而是为了他们心目中的“救国救民”而选择而奋斗,最终是为了他们自认为崇高无比的信仰而献身。以毛主席为代表的那一代共产党领导人自不必说,今天亿万中国人民冒死把毛主席重新捧上神坛,就是亿万中国人民对毛主席生前“宁可摔得粉碎”也要捍卫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感恩和回报;就连其中最被人诟病、被称为上海滩大流氓的蒋介石,在舍生忘死方面都有着一些脍炙人口的感人事迹,包括蒋介石投靠孙中山,都是在孙中山陷入绝境,连1%的活路都没有的情况下,宁可与中山先生死在一起也要投靠中山先生,这也是孙中山一生对蒋介石高度信任的原因,特别是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最终造成国民党被迫清党,清除党员85%,国民党精英几乎损失殆尽,在国民党看来如此损害党国根本阶级利益的“重大政治错误”,蒋介石到死都没有说过孙中山半个不字,这也反映了蒋介石与普京相同的忠诚坦荡人格;还有被国人骂作大汉奸的汪精卫,曾经身绑炸药行刺摄政王,完全是一个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他之所以当汉奸也并非是贪生怕死谋取私利,而是他认为蒋介石对老百姓并不比日本人好多少,老百姓没有必要为蒋家王朝卖命,倒不如像当初接受满清统治一样接受日本统治,停止战争和杀戮,先给日本人当孙子,然后再把日本人变成孙子,形成57个民族是一家的中华大家庭,凭借日本人的扩张实力,将会实现超过中国现有版图1/3的更大版图(当时中国版图1141万平方公里,加上日本已占领的各国领土面积,中国总面积会超过1500万平方公里),这就是他所说的“曲线救国”,甭管是对是错,至少他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另一个大汉奸陈公博作为中共一大代表更是生死度外,在监狱里写对联时听到法官判处他死刑,手连抖都没抖一下,坚持把对联写完,才淡然接过了判决书。可见他们无论所走的道路是对是错,但至少他们维护了人类的尊严和底线,彼此之间是为信仰而斗争,而不是像禽兽那样只为满足感官需求而斗争。
可见当今这一代中国人与那一代中国人之间的差别,已经不是人类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别,而是兽类社会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差别。目前这一代中国人最需要向那一代中国人学习的,首先是摆脱只为个人感官需求而斗争的兽类社会的发展阶段,上升到为社会、为大众、为人类而斗争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在具备了这个人类斗争的基础上,然后再选择哪个主义、哪种制度、哪种生活方式更加符合公平正义的问题,再选择是做毛泽东,做陈独秀,还是做蒋介石,做汪精卫的问题。也就是说先学习那一代中国人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然后再学习那一代中国人怎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能够推动历史进步的大写的人。
2025年10月6日
张宏良微信号:zhanghongliang106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